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新文科语言学”
在中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取得抗疫巨大成功的历史时刻,语言学科应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文科语言学”,推动语言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2021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教研〔2021〕5号),都明确提出加大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引导培养单位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探索符合新兴交叉学科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体系,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提出的要求,加快建立新文科语言学科,加大新文科语言研究、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目标,提升国家语言安全能力,增设语言安全方向;以服务我国语言产业全球化发展为目标,提升对外语言服务能力,增设语言服务方向;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为目标,提升语言应急能力,增设应急语言方向;以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目标,提升语言咨政能力,增设语言智库方向;以服务公共治理为目标,提升语言管理能力,增设语言管理方向。
一、以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目标,提升语言安全能力,增设语言安全方向
我国确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安全学科建设的纲领,为开展语言安全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语言安全指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采取必要措施,应对一切威胁和危害国民安全、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教育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的语言行为和事件。语言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许多涉及国家安全的语言问题需要设立“新文科语言学”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因此,建议设立“语言安全研究”二级学科方向,推动语言学与国家安全学的交叉融合。围绕语言主权安全、语言资源安全、语言文字安全和语言技术安全等重点方向,构建语言安全学科体系,培养语言安全人才,全面提升语言学服务国家安全的能力和语言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
语言主权安全方向重点研究语言主权安全规划和治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重要法律要求,面向新时代国家安全变化特点和发展需要,以语言主权安全为目标,提升语言主权安全能力。从治理领域、治理层次、治理内容,开展全球语言安全治理、国家语言安全治理、区域语言安全治理、民族语言安全治理、机构语言安全治理、社区语言安全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体系化的语言主权安全规划,为提升语言主权安全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语言资源安全指一个国家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得语言人力资源、语言信息资源、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教育资源,以及资源保障的技术和行政保护,防范风险和威胁的能力。语言资源安全方向重点研究中外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等口头语言资源、书面语言资源和语言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语言资源安全涉及到全球、国家、地方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国家语言资源安全事关国家主权、生存和发展,是最重要的语言资源安全形态。人工智能时代,海量的语言数据资源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社会稳定。语言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资源之一。
语言文字安全方向重点研究网络和数字化时代,如何确保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权、发展权和传播权不受到干扰、威胁与侵害。应加快研究和出台语言文字安全战略或规划。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保持中文的纯洁性、稳定性、规范性、独立性与完整性,坚持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的价值标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语言技术安全指采用通信和媒体技术、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开展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时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技术安全威胁和潜在风险。应加大研究各类语言技术研发、应用和管理,包括语音识别和生成技术、智能翻译和写作技术、语言大数据分析技术、文本情感分析技术、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等。语言服务智能化程度越高,技术风险就越大,关系到国家公共信息安全、防灾减灾安全、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网络舆情监测等。改进和完善我国语言技术安全和管理,尽快研究制订语言技术安全标准,消除语言技术安全隐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语言技术安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 以服务语言产业国际化为目标,提升对外语言服务能力,增设语言服务方向
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高质量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都迫切需要增设语言服务方向,开展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语言服务学科内核是跨语言应用能力,学科目标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语言应用和人才培养,运用语言学、翻译学、计算机、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和解决语言市场、企业国际化、全球市场调研、多媒体编创、品牌与软件本地化、语言数据研发、术语管理、机器翻译、跨国语言管理、语言标准化、语言文化贸易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语言服务的概念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导致语言服务业快速崛起,涉及语言服务应用、语言服务研究、语言服务教育等。形成了千亿级市场规模。我国的语言科技企业已达369935家,2019年,语言服务总产值达372.2亿元人民币。以北京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和5.6%;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达67.0%。规模以上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企业收入同比均增长30.0%以上,信息产业、信息科技和信息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增长将直接拉动语言服务需求和人才需求,而且,这个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会变得更加明显。
我国核心期刊近10年共发表论文1,014篇,交叉学科特征明显,法律语言服务、社会语言服务、政治语言服务、新闻语言服务等研究开始出现。我国的语言服务专业教育开始于2007年,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代表,以口笔译教育为主体,部分高校开展本地化服务、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方向。中国要实现从语言服务大国向语言服务强国的转变,需要提升语言服务国际化水平;推进语言服务产业化进程,通过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发挥资产效能来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语言服务学科,培育外语学科新文科的增长点,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为目标,提升语言应急能力,增设应急语言方向
应急语言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就概念而言,应急语言指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用于抢险救援或危机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包含中文、外语、民族语言、方言、手语等。应急语言学以语言学和应急管理学为基础,专门研究语言的应急性质、应急功能、应急运用、应急翻译、应急方法、应急技术、应急教育、应急管理的新兴语言学分支,由应急语言理论、应急语言应用、应急语言教育等部分构成。应急语言方向研究重点包括应急语言政策与规划、应急心理语言干预与康复、应急社会语言应用、应急沟通与翻译、应急语言教育、应急语言管理、应急语言技术等。
面向突发事件或事故灾难应急管理为重点,加强应急语言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强政治语言应急能力研究,保护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稳定,防止政治渗透。二是加强经济语言应急能力研究,应对和化解国内外经济舆情,维护经济秩序稳定。三是加强法律语言应急能力研究,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话语新体系,实现和平外交主张和公平正义。四是加强信息语言应急能力研究,应对网络空间的语言风险,打击网络语言暴力。五是加强生态语言应急能力研究,维护健康社会语言环境。六是加强科技语言应急能力研究,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发表和知识产权。七是加强语言文字应急能力研究,防范通用语言文字突发风险和事件。八是加强应急语言教育能力研究,建立应急语言教育模式和体系,培养高素质应急语言人才。
四、以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目标,提升语言咨政能力,增设语言智库方向
语言智库指以语言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国家语言战略、语言教育与语言治理决策为目标,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社会责任为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研究、政府决策、企业发展、人才培养、舆论导向、公共外交、公共知识传播具有深刻影响。根据智库研究的内涵和定位,语言智库方向系统研究智库如何通过预测、咨询、评估、谋划语言战略,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公共政策咨询、社会舆论引导、知识传播。语言智库方向包括智库理论、智库史、智库研究方法、智库管理、中外智库比较、智库数据开发、智库技术、语言战略咨询、智库报告写作、中外智库文化等研究重点。
笔者建议聚焦四个研究重点:一、语言智库战略能力研究,聚焦语言战略规划能力、语言战略思维能力、语言战略体系构建能力和语言战略国际合作能力。二、语言智库治理能力研究,包括治理行为、治理过程、治理内容等。语言治理行为研究要关注国际组织、国家、机构、个人的语言行为的治理;语言治理过程研究要聚焦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不同阶段的研究,加强对语言治理预案与准备研究,强化治理实施和执行过程的监控,严格治理后的效果评估;语言治理内容包括政治语言治理、经济语言治理、法律语言治理、社会语言治理、语言生态治理、网络语言治理、应急语言治理等。三、“一带一路”语言智库能力研究,重点是“一带一路”中文国际传播能力、 “一带一路”本地化语言服务能力、以及“一带一路”语言标准化能力。四、应急语言智库能力研究,包括应急语言规划、应急语言管理、应急语言教育、应急语言技术和“一带一路”应急语言能力。
五、以服务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升语言管理能力,增设语言管理方向
语言管理指在有限的条件约束下,运用系统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对自然人、组织机构(商业团体、政府部门、其他社会组织等)以及国家的语言行为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一门管理优化科学。语言管理方向主要研究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育管理、跨国语言管理、语言资源管理、语言标准化管理、应急语言管理六个领域。
语言规划管理重点研究语言战略规划管理、语言安全规划管理、语言能力规划管理、外语教育规划管理、“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管理五个领域。语言教育管理重点研究语言教育规划管理、语言教育政策评价管理、语言教育环境管理、语言教育技术管理。跨国语言管理重点研究企业国际化中的语言管理问题,包括企业语言战略管理、企业跨语言沟通管理、企业组织话语管理、企业话语传播管理、企业语言审计管理等。语言资源管理研究与语言资源相关的要素,包括语言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语言信息资源处理与保护、语言文化资源利用与推广、语言教育资源管理等。语言标准化管理研究语言标准编制、语言标准推广、语言标准应用、语言标准认证等。应急语言管理涉及应急语言规划、应急语言教育,如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在华外国人等应急语言教育;应急语言人才管理,如高校和社会应急语言自愿者培训和管理;应急语言技术管理,如应急传播技术、应急语言监测技术、应急机器翻译技术、应急语言数据处理技术、应急语言决策技术等;“一带一路”应急语言管理等,如各国应急政策法规管理、区域应急协同机制建设、区域应急行动管理、区域应急语言资源配置、应急语言自愿者培训等。
(作者:王立非,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高级翻译学院教授)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