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细节证明,“卡罗拉撞速腾”只是闹剧
自从1978年,全球范围内首家专业碰撞机构成立以来,碰撞测试都是检验一款车型安全性能的核心途径。数十年间,数不清的业内专家学者都在为一套严谨、客观且行之有效的碰撞标准而奋斗。
直到最近几年,全球部分地区才拥有相对完善的碰撞体系。譬如中汽研的C-NCAP碰撞测试、中保研C-IASI测试,美国的NHTSA和IIHS碰撞测试,再到欧洲的Euro-NCAP碰撞测试,都已经自成体系,拥有了严苛而统一的流程和科学数据分析,而且随着消费者对安全性能的重视声名鹊起。
不过,就像雷军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在碰撞测试成为每一年的热议话题之后,就有财大气粗的汽车媒体快速入局,利用自己的场地搞起了“私人版”碰撞测试。就在近段时间,这种模式下的“卡罗拉撞速腾”视频火遍了全网。而最终结果也令人大跌眼镜,按照主持人的观点,专业碰撞测试中全优的卡罗拉“完败”给了速腾。
级别不对等,烧钱也徒劳
一时间,不仅卡罗拉本身成了众矢之的,而且话题上升到了“日系败给了德系”的程度。不得不说,如果以“吸引眼球”为标准,这条视频是成功的。不过,如果把这个视频回放两三遍,你就能愈发觉得在碰撞视频和解析过程中,令人费解的地方简直太多了。
这次测试的主办方宣称,两款车型都是从正规4S店购买,为此还录制了提车的相关视频片段以证清白。但事实上,问题确实没有出在两辆车本身上,而是出在主办方的选择上。
从车型级别来看,卡罗拉和速腾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我们不妨用数据来比对一下,速腾车身尺寸为4753*1800*1462,整备质量1380kg,卡罗拉尺寸则是4635*1780*1455,整备质量为1355kg,光是两车质量就有45kg的差异。看起来差距不大,但仔细想想,45kg几乎相当于一位成年女性的体重了,而且两车碰撞的相对速度达到了128km/h,对撞产生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两辆车的尺寸还存在着100mm的差距。可以想象的是,在碰撞发生的时候,尺寸更大的车一定会占据优势。这就好比70kg级的举重选手去参加65kg级的比赛,赢了不意外,输了才丢人。
其实,网友说的话更有道理:如果换作用速腾和未上市的ALLION正面碰撞,或者把速腾换成宝来与卡罗拉对撞,结果还会一样吗?
“声东击西”意欲何为?
如果速腾和卡罗拉的“体格差异”不够明显,导致以上解释不足以服众,那么接下来的重点就完全能说明这场测试结果的不公正。
在视频中,节目组的测试结果分析是:卡罗拉车头溃缩严重、A柱变形、车门铰链处出现明显缝隙,相比速腾被撞得更严重。然后,节目就“到此结束”了。没错,从开始到尾声,汽车碰撞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数据——假人受伤情况根本没有提及。
要知道,真正专业机构的测试,像是IIHS、中保研、NCAP都是要等到这些数据产出之后再做结论的。换句话说,这场测试大致上比较的是两款车谁的头“更铁”,而不是谁更能保护车内成员的安全。
事实上,卡罗拉之所以能在那么多专业测试机构中保持“碰撞全优”,必定是事出有因。基于TNGA架构,卡罗拉在吸能处理上有别于大众MQB平台的速腾车型。简单来说,速腾车身偏“攻击性”,在小剐小蹭中往往能够胜出,而卡罗拉应用的丰田GOA车身技术是在丰田“吸能分散”的技术理念下,同时兼顾“降低乘员所受到的冲击”以及“保护座舱空间”两个目标。
也就是说,卡罗拉是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将所有的“力气”都用来保护人。在丰田看来,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这次由某媒体主办的碰撞测试的确蹭上了热门车的“自带流量”,从商业角度上说是成功的,而且看起来很有说服力,足够让很多观众直呼“业界良心”。不过,现实一些,其中有不少环节都造成了误导消费者的事实,也让卡罗拉被黑得“不明不白”。
既然我们都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那这场闹剧,我们还是看看热闹罢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