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要闻 产经 房产 金融 银行 基金 保险 数码 智能 汽车 娱乐 时尚 生活 健康

青年摄影师将“人像写真”带进乡村,松阳古村正在变得更“潮”

2021-08-28 17:24:00 来源:钥城网
分享: 微信 微博

翻翻你的朋友圈,随着摄影设备的普及和大量“轻摄影”品牌出现,我们经常被身边好友精致的写真“大片”刷屏。

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18至44岁的女群体中,考虑或者在1年内会考虑拍摄写真的高潜消费者数量达到1.1亿人次;此外,中国30%以上的消费者拍摄各类写真的频率也达到了1次/年以上。

可即便是在浙江,在城市人开始频繁追求高质量、定制化人像记录的大众消费时代,广大乡村里还存在那么一群从未拍过“写真”、未被镜头关注的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指出,“乡村应该是原住民的乡村”。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万村景区化工程的布局,推动越来越多的乡村完成提升基建;而今年“共同富裕”的提出,则让更多乡建工作者看到了基建打造的背后、带动精神富裕的重要

为进一步唤醒乡村的“我”文化、提升松阳古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精神富足感,日前,松阳县委宣传部、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松阳县文联携手乡伴文旅集团发起了“我·即乡村”人像摄影公益活动,团队用2天时间深入松阳4座乡村,以20余位山民为蓝本,透过人像记录,展现生活生态、助推居民获得感的提高。

找遍全屋只有三张个人照

松阳公益活动为74岁老人定制写真

我们赶到丁延华家时,这位74岁的西坑村老山民正拎着两篮野生猕猴桃下坡,脚步矫健。

这是一座处在松阳县四都乡大山山腰处的古村,村人多以务农为生,年因为本地茶叶销量高、利润大,农户们又转向以种茶为生,丁延华也不例外。不过在茶季以外的时间,老人偶尔会上山寻些“野味”。

当地产的野生猕猴桃,虽然个小,但维生素含量极高,不过因为山里村民大多没有从事电商的经验,猕猴桃通常无法直销。这反而便宜了热情好酒的山民,洗净、泡酒、逢年过节用来招待贵宾,味道也是一绝。

“帮我和我们家老房子拍一张吧。”丁延华还没来得及放下手里的篮子,看见摄影师举起相机,便主动站在镜头前笑着说。

他是土生土长的松阳西坑村人,因为经常做农活,皮肤晒得黝黑,但干练的头和直挺的腰背却颇为彰显年轻。

“房子是我们祖上留下来的祖宅,已经建成400多年了,有20代人在这里住过。中间修修补补很多次,前两年刚刚换了这里的房梁。不知道还能在这儿住多久。”既然拍照要带上老宅,丁延华自然也领着我们走进里屋。

里屋的墙面挂着一张他的放大版证件照,卧室抽屉里藏着丁延华裹在塑料袋里的身份证和老年证。这是十几年来,他仅有的三张“个人写真”。

这也是此次公益摄影活动专门赶到西坑为他拍摄人像的原因。

活动受邀摄影师林畇恺是杭州人像图书馆的创始人、知名青年摄影师。在他看来,当下城市人在消费主义驱动下催生出了五花八门的拍摄选择和风格,但在远离过度商业化的乡村,人像摄影还继承着这份最纯粹的意义。这也是促使他选择来到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松阳的原因。

拍摄过程中,林畇恺突然觉得丁延华提着猕猴桃走进院子的瞬间不错。

提着野生猕猴桃的丁延华站在西坑村自家老宅院内

刚等他拍完这个场景,随行的乡伴揽树山房理想村工作人员徐津晖赶忙凑上前,问摄影师讨要这张照片。

“这么急要照片?”林畇恺有些不解。

“爷爷不懂电商,他家还有四五篮猕猴桃没卖出去,我微信里有很多揽树在上海、杭州的客户,发到朋友圈看看有没有人要买,顺手帮个忙嘛。”在跟拍途中,徐津晖边回微信边说。

就这一天,他帮助丁延华往松阳大山之外的城市,卖出了差不多50斤的猕猴桃。

年轻人返乡推动思维转变

“古村变潮村”实践促生了公益摄影计划

年,摄影师们不惜跋山涉水,只为用镜头带走几分“最后的江南秘境”的姿色。

可在数以千计与松阳相关的优秀摄影作品里,却鲜有以古村原住民为主题的人像摄影。

“大概七八年前我去过浙江一些古村写生,也是希望拍人像,不过曾遇到过小部分村民当时对人像摄影不理解,然后比较害羞,不太愿意被拍。”上海青年摄影师SamCheng介绍。

古村变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年来,在松阳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本地和外地一批又一批怀着理想的人走进古村,将乡建精神和包容自信的种子埋进乡土、不断灌溉,终于结出了果实。

本次公益活动项目发起人、乡伴文旅集团浙江公司副总经理谢娟谈到:“本地原住民没办法像城里人那样惯拍人像照、写真照,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缺乏自信,这不仅仅是穿着打扮等外表上的自信,可能还有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从5年前起,乡伴文旅在打造揽树山房理想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要对山民们祖辈留存下来的建筑和人文风俗进行还原与保护,就是为了帮助当地村民建立文化自信,让他们意识到自家传统的东西,也是有美感、有价值的。”谢娟说,“文化自信是村民感受精神富裕、实现产业思维拓宽的催化剂。让村民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是松阳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

几年来,与揽树山房一样,飞茑集、先锋书店等业态的进驻,构成了松阳文旅的新业态模式,丰富了“上山致富”的多元渠道。

作为更容易接触新信息,最先察觉到变化和机遇的年轻人,由产业发展带来的文化自信、思想变化首先体现在他们身上。

2018年前后,松阳民宿业高速发展,“上山致富”的理念也照进了本地年轻人的心中。

32岁的李玉海在山里长大,后来随着松阳县的“下山脱贫”政策搬到了山下新村。彼时,在松阳县城工作的她一直想找个机会回到山里工作,当看到自己家乡山村里建起了民宿综合体,她想都没想就投递了简历。现在的李玉海是揽树山房理想村资历最久的民宿管家之一。

身穿工作服的李玉海在揽树山房理想村

在揽树山房,可能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松阳的老人和带着新鲜视野的年轻人之间,经常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今年7月,揽树山房营销团队的工作人员用自己随身带来的服饰配件,为当地村民搭配了一套套乡村与城市风格混搭的“潮流”造型。他们转发的照片上,有斜戴墨镜、身着花衬衫的白发奶奶,有背英伦品牌帆布袋的草帽大叔……这些在城市年轻人身上随处可见的单品,与村民身上的自信姿态混搭,产生了特别的味道。

揽树山房理想村工作人员为村民拍摄的“潮”村造型

这组照片通过朋友圈、视频号、微博传播后,很多游客、摄影师都知道了揽树山房所在的榔树村有这样一群愿意拍照、洋溢自信的村民,“潮村”的名头也随之不胫而走。

这个“潮”是直观的时尚潮,但更多人也从中看见了村民在自我展示、精神满足上的思想转变。由此为契机,松阳相关单位和乡伴一起发起了此次公益摄影计划,让更多乐意接受新潮打扮、新潮文化的古村居民,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山民奶奶连说再见都很酷

这场活动让人看见城乡互联的成果

向“潮”转变,不光体现在村民的装扮可以新颖起来,也意味着更多新思潮也逐渐为村民所接纳。

陈月仙20岁就从榔树村嫁到陈家铺村,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

年来,她老家榔树的乡亲们整体搬迁下山,上海来的设计师沿用老村的夯土建筑风格,建起了漂亮的民宿;当地政府又在陈家铺村引进了网红书店、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离陈月仙家50米处,正是名声在外的先锋书店民书局。

和我们的交流中,陈月仙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原本普通话也讲不好,这两年外面的游客来得多、聊得多了,普通话就越练越好了。”陈月仙笑说。

陈月仙在陈家铺村的家门口

她照常一边忙着手头的事情,一边跟摄影师聊天,时不时对着举起的相机笑笑。“我们老年人其实打扮起来也不比年轻人差的对吧,也很cool的。”

这样的场景也是出乎摄影师林畇恺意料的。

“这次和7月揽树山房团队拍的潮人村民不一样,我们这个没有预定模特、随机抓拍,接到拍摄任务前我以为可能会有拒拍的情况出现。”他表示,“但现在才发现,松阳村民面对镜头直接怼脸的人像摄影,接受度那么高,又那么愿意表达情感,这个非常难得。”

对此,谢娟是这样看的。

“沟通和交流才能产生共情与共鸣。本次公益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年来,文旅新业态作为城乡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带来了良好效益。借助活动,更多本地村民感受到了来自松阳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都在主动接受文化新思潮,变得更自信。”

她认为,这些都是松阳各个“潮”村走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实际体现。

为摄影师展示当地特色端午茶的松阳村民

“当然,乡伴文旅还希望连同本地政府相关部门,把人像摄影推动成为松阳摄影的一个新晋的专门项目,呼吁更多人,不仅要关注乡村的网红建筑、网红民宿,更要关注村民的生活和他们自信的一面。”

8月12日中午12点左右,首期“我·即乡村”人像摄影公益活动结束了在陈家铺村的拍摄。因为下雨拖延了拍摄时间,摄影团队不得不迅速离开陈家铺赶往下一个拍摄地。

“谢谢您!”我们匆匆向陈奶奶道别。

“下次再来找我们玩噢。帅哥美女们,再见。”陈奶奶很酷地和我们挥了挥手,推开吱呀的木门走回厨房。

隔壁的炊起了,古村的饭点到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文章

古村

松阳

正在

热门文章

热点排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