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物联科技构筑生物安全防线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疫苗、血液、药品及试剂、生物样本的安全储存受到社会关注,而“生物安全”更是被提上了至关紧要的产业地位。“始终围绕用户的生命和生物安全需求,坚持科技创新夯实国家生物安全防线,打造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品牌。”谈及企业的发展目标,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尔生物)副总经理王稳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新冠疫苗全民接种期间,海尔生物研发的海乐苗移动预防接种车成为“网红”,在北京、上海、湖北、江苏、新疆等全国28个省及直辖市共计50余个地市的街头、社区、高校、港口都可以看到该款接种车的身影。“它”不仅让疫苗“上门接种”成为常态,也催生了我国《预防接种车基本功能标准》的发布实施,让移动接种有标可依。而这一成果的实践,正是政产学研以人民为中心,应用科技创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中国免疫规划事业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变革。
(海乐苗移动预防接种车驶入故宫,提供上门接种服务)
本世纪初,我国生物医疗低温储存设备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垄断,难以实现自给自足。随着海尔生物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突破核心技术,逐步开始替代进口。
目前,海尔生物的低温存储解决方案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此外,依托物联网探索,海尔生物还创新了生物样本库、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等解决行业和民生紧急需求的物联网场景解决方案,引领全球生物科技领域变革。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目前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相当集中,海尔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全球第三,长期在各细分领域保持行业第一。
“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变革”
创立于2005年的海尔生物,如今其生物医疗低温解决方案已实现-196°C至8°C全温域全场景覆盖,并成长为一家基于物联网全场景转型的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公司。从2006年,海尔生物打破国外品牌30年垄断、突破超低温制冷技术,诞生中国首款-86°C超低温冰箱;再到产业化市场占有率居中国第一。如今,海尔生物超低温存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安全,甚至是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海尔生物航天专用冰箱多次搭载神舟飞船被送往外层空间;超低温冰箱搭载雪龙号科考船远赴8000海里之外的南极,搭载彩虹鱼号载人深潜器到达一万米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为我国多项重大科研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上天入地出洋”。
经历了十年的技术自主研发后,海尔生物将目光又瞄准了智能物联网。2015年,海尔生物开启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研发工程,并于2017年启动全场景物联网转型。在海尔生物看来,随着下游应用场景对存储智能化、信息化要求提升,传统以人工为主的单机式存储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通过低温存储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融合,实现样本智能管理、信息互联互通逐步成为未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发展的主流方向。
(海尔生物医疗物联网产业园)
而其基于低温冷链技术优势,创新物联网与生物医疗场景孵化的智慧血液、智慧疫苗等场景解决方案,更是颠覆了行业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全流程追溯,在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医疗管理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2019年10月25日,海尔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敲锣。上市仅一年多时间,海尔生物股价可谓“高歌猛进”:发行价格仅15.53元人民币,开盘价格仅30.00元。2021年5月25日,海尔生物股价涨至每股105.20元,达到历史最高值。若以发行价格计算,海尔生物股价增长超六倍。
事实上,近五年海尔生物确实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财报披露,2016年至2020年,海尔生物分别实现营收4.82亿元、6.21亿元、8.42亿元、10.13亿元和14.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28.93%、35.45%、20.3%和38.47%。也就是说,五年时间,海尔生物实现了营收接近三倍的增长。
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四大业务场景均实现增长。基于公司的物联网战略,2020年公司物联网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90.61%,占总收入比达20.01%,用户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大,物联网升级效果进一步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还在不断拓宽其产业上下游生态,加速生物安全产业布局。2020年10月份,公司通过收购重庆三大伟业,入股血液分析检测方案提供商力博医药等,实现血液安全领域生态场景的持续拓展和延伸;11月,海尔生物与跨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巴斯德,展开“疫苗生产企业”和“物联网科技企业”的跨界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疫苗接种新服务模式的落地。今年4月初,海尔生物与国药器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药品试剂网场景生态的布局,引领医药供应链新安全、智慧变革。
“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之前被形象地概括为“卡脖子”问题。2021年3月,中央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卡脖子”技术进行了重点部署。尤其是在生物医疗领域,如何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领先的物联网生物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方面表示,公司将物联网技术和低温存储技术创新融合,通过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拓展生物样本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等生物安全细分场景,搭建起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
“比如在疫苗安全领域,公司率先推出物联网智慧疫苗接种解决方案,实现疫苗精准取用、问题疫苗预警管控,并可追溯到最小单支包装,将疫苗信息、接种信息、医护人员信息合一,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了疫苗安全管理变革。”王稳夫称。
此外,针对疫苗在冷链运输过程中面临的温度控制不到位、信息追溯不及时等难题,海尔生物医疗创新研发的智控冷链转运方案,将-70℃稳定温度延长到了25天,打破行业最长18天的纪录,获得国际疫苗巨头品牌的支持与信赖。
那么,从国际角度看,在疫苗低温储存领域,海尔生物海外市场开发又有哪些规划?
公开数据显示,公司一直将海外市场拓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2020年,面对疫情对供应链、物流造成的严峻挑战,公司全力保障海外订单转化,并通过线上直播等模式持续与用户交互,快速拓展海外市场网络,有效覆盖了大量高端用户群,有力提升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据介绍,海尔生物超低温设备采用复叠式低温制冷系统设计、多级制冷混合制冷剂制备等核心技术,其自主创新的基于碳氢制冷剂的制冷系统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太阳能冷藏箱无需外接电源,能够在43℃环境温度下断电后,将箱内温度保持在8℃以下的时间长达120小时,远超过WHO对维持冷藏温度72小时的规定。
(海尔生物太阳能疫苗场景方案服务一带一路儿童健康)
目前,海尔生物医疗疫苗网已经与全球疫苗联盟的48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进入包含“一带一路”78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累计装机运行150000台海尔疫苗冰箱,累计守护全球2亿儿童健康。让阳光所到之处,疫苗触手可及。
“搭建自有的研发设计创新平台”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对于所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期。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海尔生物已开始系列战略布局。2021年3月,海尔生物宣布将同青岛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海尔生物安全科创产业园”,新的产业园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包括生物低温存储、生物培养、生物离心制备、样本自动化、生物低温转运等设备,进一步加速公司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布局。
样本网场景方面,4月9日海尔生物发布“海灵珑”生物样本网生态品牌,再次实现在高端品牌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场景升级;并且与上海张江生物银行共创-196℃大容量自动化液氮库,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
血液网方面,海尔生物全球首个智慧城市血液网于4月16日在青岛发布。青岛市卫健委副主任吕富杰在发布会现场提到,青岛血站、医院和海尔生物医疗等企业合作,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血液管理平台,实现从血液的采、供、用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推动了青岛市临床合理用血,确保了血液安全质量,促进青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尔生物智慧城市血液网场景)
目前,海尔生物推出的“海乐苗”移动疫苗接种方案在全国加速落地,其搭载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疫苗安全移动接种系统”,正式获得国际领先科技成果鉴定。移动接种方舱、智慧疫苗接种车等应用在武汉、上海、北京、新疆等多地投入使用,疫苗场景进一步加速复制。
王稳夫表示,未来,海尔生物将在物联网科技领域不断进行创新拓展,把握行业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溯源、数据安全等融合发展的契机,搭建自有的研发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现场→实验室→市场”的开放式创新体系,通过“共创共赢共享”的开放机制吸引用户及生态攸关方参与开发共创,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与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尔生物为中国国内近10000家医疗机构提供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在海外驰援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及印度等一带一路和地区的海外用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