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辈子、每一天:九岁的喜马拉雅逐步呈现独特精神食粮
2021年,喜马拉雅走进了第9个年头。成立于2012年8月的喜马拉雅,如今内容总时长已经达到20亿分钟,可不重复收听超过3900年,与之相应的是,它的全场景流量月活用户已达2.5亿。
音频的伴随性特征,使它可以成为万物互联的“黄金搭档”,随着时间的推移,喜马拉雅上的内容生态也逐步成熟和完备,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找到所需的“精神营养”。
如今,喜马拉雅在白领、妈妈、儿童、职场精英、大学生和老年人等群体中间已经普及,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陪伴心灵成长、给人带来内心愉悦和充实的内容。就在近日,喜马拉雅正式更换slogan为“每一天的精神食粮”。喜马拉雅希望,为用户和其家人提供具有向上的精神引领性的优质内容,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内心的定力和定见,让随波逐流的时间也能有所收获和沉淀。
流水线上的价值
宁波北仑港夏天的风是腥咸的,吹拂着黄浊的海平面,送到20岁的阿素的鼻腔里,这座城市她呆了三年了,越来越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阿素是贵州毕节人,小时候并不爱读书,她记得初中里翻看《红楼梦》,才打开一页就关上了。她实在是看不了这文白交杂的句子,但对于诗词歌赋,阿素在青春期一直是喜欢的。
可是16岁时入读了一家服装职业学校后,传统文化的熏染、风花雪月的文字从她的视野里消失了。从设计到缝纫、机车都有学习,到了第二年可以实习了,她选择了宁波,理论上半年后要回去完成学业,她却再也没有回去过。
这是一家当地制衣圈里小有名气的生产商,光生产部就有三栋火柴盒式巨型车间,她所在的“三部”有300来人,从流水线上一眼望去,一览无余。“学历对我这个工作来说不重要,如果不回去上学,也算你毕业了。”她说。
选择浙江沿海,是因为这里的工资可比贵州高一倍。每一天,车间里的流水线日夜轰鸣,从设计、剪裁、缝纫到贴牌齐头并进,阿素的世界很小,她是一条严丝密缝的产业链上的有限的一个环,承接着从上游流转而来的每个季节的设计款式,把面料压成袖子,或者是领子,这是她枯燥的工厂生涯的全部。厂里代工的耐克、阿迪达斯会被整成集装箱,从北仑港启程运到欧洲,这是阿素这份工作在全球化当中的微薄价值。
阿紫形容自己的生活“根本无法停下来,说白了每一天都感觉自己是一台机器,没有休息,没有思考,无法学习。”她早上7点半就到生产线上了,晚上最早也是8点下班,一天三顿吃食堂,虽然免费,但粗茶淡饭,不外乎稀粥馒头,营养还不及在老家读书时。
有时候,在宿舍到工厂的那20分钟的步行路上,她想着在小卖部买个面包给自己,不吃食堂了,但想着面包是小麦做的,营养也许也不及稀饭,至少稀饭是热腾腾的,于是还是匆匆赶去食堂吃。
刚来第一年,生活不规律,往往过了午夜才睡觉,不到20岁的年纪,发现头发大把大把掉,“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她老成地说。然而,相比身体,最惶惶的威胁却是若隐若现的不确定的未来。
海面上的货轮进港出港,她虽然没有到过彼岸,却幻想着风云突变的世界。因为别的车间里的流水线正在被AI机器人逐步替代,“我就像在跟时间赛跑,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她知道这份工作会随时被时代抛弃,这是她赚人生第一笔工资时就警觉到的危机。
聆听世界的方式
有了这种紧迫感之后,她开始明白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学习,像海绵一样接受知识,而她的知识窗口便是喜马拉雅。2017年的时候,在老家的她已经听说过喜马拉雅,但她还是听音乐类APP为主,她喜欢轻音乐,后来,一位禅音歌手介绍自己的全集可在喜马拉雅上听,她就从此移步。
(喜马拉雅用户:阿素)
这些年来,哪怕手机一直换,她都会下载喜马拉雅,就像微信一样。“如果没有它,我一天工作下来的脑子是空白的”,她说。每天早上一到了车间,手机就统一放在流水线上一个固定的灯管上,身上是不能留手机的,只有午餐的时候能拿回去翻看,然后车间小组长会来检查。但在厂里,大家有个共识,只要不影响手上的工作,少量的娱乐还是可以有的,所以塞耳机成了大家默认的约定俗成的娱乐方式。老板来底下视察,彼此心照不宣。
耳机只能戴一个耳朵,用耳发遮着,而另一个耳朵要留给流水线上的协作指令。阿素特意买了副蓝牙耳机,每天早上在手机上开好喜马拉雅某本书,把手机扔在指定位置,耳朵里开始自动播放,这样她就能顺着听下去,等中午休息时再换频道。
这种消遣的方式带给她每一天心灵的滋养是不可估量的,“这是唯一的接触外界的渠道”,手捧不起书本,只有靠耳朵,的确是别无选择。“后来我就发现越是用喜马拉雅,越是跳出更多的推荐和选项,越来越丰富,我就乐此不疲地听了”。
阿素的世界打开了,生活仿佛刹那和16岁之前在课堂里闻见油墨之香的岁月衔接在一起,但她已经懂得珍惜知识。她天南海北,什么都听,听秦皇汉武时的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的边关豪情,亦或唐诗宋词的风雅婉约 ,每个音频,都似朋友般,陪伴她渡过最彷徨无助的时刻。
去年疫情期间,她遇到了《红楼梦》全本有声剧,那是狠狠心花了70多块买的会员价,“虽然之后有点舍不得”。她每次买书听,都要盘算下,对一个月入5000元的初出茅庐的打工女孩来讲,每一次花钱都要珍惜。她还记得去年123听书节,花40块买的年会员,要比平时便宜很多,这让她感觉欣慰,所以一直在留意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
重遇“人生之书”
重遇《红楼梦》,让她感到遇见了“人生之书”。初中时因为艰涩而放下的书,居然以耳机播放的形式与她重逢。这次,竟然听了两遍,每一遍都有了新的感悟。“我就感觉红楼梦不止是一本书,它是一种生活,我就感叹很多人情世故,像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但还是保持住了贫穷农家人的善良本质,黛玉葬花是一个小姑娘内心的伤春悲秋。我以前总以为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天生的一对,但发现之后更希望贾宝玉跟宝钗在一起,因为宝钗是很懂事的……”
在20岁的年纪,这本“人生之书”让她倍感幸福,她特别喜欢《好了歌》,好像人生很多事可以放下了。特别是每晚下班后的20分钟夜路上,走回4人一间的寝室,一边听唐诗宋词,一边伤春悲秋,心里却充满着力量,这些东西让她拖着疲惫的肉体时的精神是安宁的。
疫情之后,她又爱上了历史题材,如今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明清史都已经了然于心了,再就着自己喜欢的秦朝和宋朝听断代史,算法推荐的她就一本本听下来,最喜欢评书赵匡胤,对秦朝也情有独钟。中国历史对她来讲如同混沌初开,她知道了秦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端,“车同轨,书同文,对统一中国来说很重要,你知道在列国时代,全国的车道都不一样宽的。”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再重补这迟到的一课。
她回到宿舍就是9点多了,洗漱一下接近10点,再半个小时就必须睡下,否则第二天是懵的。她要求自己在10点半时必须躺在床上,打开喜马拉雅上的睡眠音乐,自然入睡,第二天会发现小米手表上的睡眠监测分能高于90分了,她就安心了。
说起未来,一种迷茫是确定的。她知道,中国的出口订单在萎缩,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在被东南亚替代。“我们这种人早晚是会被智能机器人淘汰的,所以再不学习的话,是真的没有出路了。”
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之后,她才前所未有地渴望知识,却发现现实是残酷的,接近知识显得奢侈。喜马拉雅可以说是她通向世界和获取知识的唯一窗口,她只能通过听来保持自己和外界的联系,“所以我是非常感谢喜马拉雅的。”
一种精神伴侣
喜马拉雅的问世解放了双眼,音频随着移动互联所创造出的平行空间不可小觑,也正在颠覆和重塑着人们约定俗成的知识获取方式。听书的崛起是现代社会人们开发另一层感官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对于某种特殊群体来说,听书更是功德无量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今,喜马拉雅拥有海量的独家优质出版物有声书,第一时间将市场上新兴、热门和经典题材进行有声演绎,内容累计播放时长超25亿小时,累计播放次数27亿次。
在喜马拉雅上,有超过8000名残障主播,残障用户就更多了。对于视障群体,从读盲文转向听书是非常自然的过程。对于四川南充市的16岁女孩非云来说,“我把喜马拉雅当作一种精神陪伴”。
在那座好山好水的小城,她曾经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出生于一个人口庞大的知识分子家族,家里有长辈是音乐老师,所以非云的小时候是典型的“隔壁家的孩子”。她辗转于少年宫、各种艺术培训班,学过芭蕾、民族舞、古筝、钢琴、小提琴……
在9岁上四年级之前,她的成绩是班里稳妥的前三名,但有一天,突然发现黑板上的字模糊了。视力的下降是直线式的,直到黑板上的字模糊成圆糊状,医生才告诉啥都不懂的她和妈妈这是视神经萎缩,没有办法。非云的人生由此转轨,妈妈带她走上全国求医之路,有时候在外地一呆就是几周,不能上课。
望女成凤的父母却对女儿更苛刻了,开始限制她的看书时间。在病床上,和视障病友一接触,非云开始了解喜马拉雅,但真正给她触动的是2019年暑假照例在北京,病房里来了一个5岁的男孩,因为从摩托车上飞出去,导致视力受损。非云第一次把自己的悲伤放在一边,开始开导男孩,她把喜马拉雅介绍给这个孩子,孩子的记忆是一张白纸,很快就在病房里把耳机里的《论语》背诵了下来。
“出于同病相连吧,我把喜马拉雅介绍给他,那时他惊讶又好奇,他每天伴着故事入睡,脸上的笑挡也挡不住。”非云看到了一个儿童“重获新生”的现实案例,更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虽然那时她已经用助视器几年了,但一直留在正常学校升学,家里的亲戚和同辈在当地都小有成就,碍于人情世故,父母没有让她去特殊学校,她也非常刻苦,成绩保留在中游偏上。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作为特殊一份子的非云在班里相当不开心,动不动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他们说你为什么不去盲校啊?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啊?”她的人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风暴,所有的不平事都咬碎牙往自己肚里吞。父母不理解,除了轻描淡写地让她安心读书没有别的开导,也进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但成人的指导总是隔靴搔痒。
非云喜欢在睡前打开喜马拉雅,最近她听完了《奥汀的祝福》、《三体》广播剧和《蓝色的海豚岛》,她尤其爱史前神话故事,里面的世界是纯净的,可以暂居。“其实,喜马拉雅对我的作用还不是我喜欢听什么,而是它是我的精神陪伴,因为我在现实中没有朋友。”她以超出16岁的成熟度的口吻淡淡地说,仿佛看开了种种现实。
对于她这种案例,还在一个市重点正常班里学习是少之又少的,亟需精神上的关爱和滋养,但现实能给她的回报又往往错位。因为喜马拉雅,她开始关注艺术类院校的播音专业,也进入了学校里的播音主持特长班。
“但我始终不知道我这种情况是否能像普通学生那样考播音系,而老师也说我的声线只适合做少儿主播。”她被劝退过,但她坚持呆在那个10来人的小班上,虽然老师也说不清楚她这种情况是否能报考普通全日制大学。
非云留着一线希望,最近她在喜马拉雅上学法语,因为视障圈里有个小哥哥法语特别好,还开了法语广播,她暗暗下决心要向他靠拢。“我每天都很努力,就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好。”她在应该懵懂的年纪,像只蜗牛一样一步步向上攀爬,不知道山颠的风景到底会怎样,但是别无选择。
每一天的精神食粮
经历9年历程,喜马拉雅已经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几乎覆盖一个人每一人生阶段的各种精神需求。有声书、精品有声剧、个人成长、亲子儿童、播客、疗愈音乐等等领域不断生长。
裘晓丽在杭州萧山区开了一家网红小吃店,她单身带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喜马拉雅是个“带娃神器”。跟前夫从绍兴做生意到的杭州,直到最近两人分居,裘晓丽另外在自家的小区里租了套房,儿子跟她住。
(喜马拉雅用户裘晓丽)
儿子是调皮鬼,成绩是老大难,以前她做一手房售楼处销售经理,楼市火爆时顾不到加,就把孩子的功课落下了。直到她的朋友劝她别那么拼命,“你挣再多钱,儿子不争气也要败光的”,她想想有道理,但在陪读上,的确没什么经验。
几年前买过很多童书,但因认字量少,儿子不看,她干着急。她开始借助于喜马拉雅,一开始是想偷个懒让机器代替自己伴读,没想到儿子一听就上瘾。现在儿子五年级,每天回家,条件反射地打开喜马拉雅听少儿版的历史故事。裘晓丽训斥过,做着作业就不要听了,儿子敷衍着把软件关掉,一会儿又打开了。
“我是一边做家务,一边跟着他听,听着听着,上面的《东周列国记》、《故宫大怪兽》都听熟了。”裘晓丽说。自己无意间发现的软件,变成了儿子的贴身伙伴,戒也戒不掉。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是需要学习的,她爱上了心理学课程,开始在不忙的时候坐在店里听《少有人走的路》,《上官讲心理学》,平日里独自拉扯孩子的无助和彷徨慢慢驱散了,感觉内心充盈着憧憬和力量。
而喜马拉雅在城市白领中的普及率也相当可观。王璐是上海一家顶级律所的律师,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累计了1142小时的收听时常,她听喜马拉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渴望在连轴转的案子间歇些内心的安宁。
(喜马拉雅用户:王璐)
王璐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回国,不是在外企做法律顾问,就是做律师接案子,每一天被大量的法律文书占领视野,她需要保养眼睛,也需要看书,在这种情况下依赖上了喜马拉雅。
“其实律师的文案处理强度是非常耗人的,亚健康、抑郁状态很普遍,效益为导向的优胜劣汰背后,我们只能尽量找方式给自己放松舒缓。”几年前,王璐爱上了瑜伽,离职去印度进修了半年的阿斯汤加瑜伽,回来便开始搜索喜马拉雅上的传统文化经典和解读,四书五经、《易经》、《金刚经》、《心经》等是她每天晚上的“必修课”。
最近,王璐对王德峰的《王德峰教授解读禅宗的智慧》和《中西思想必修课》情有独钟,大学里从没有这样系统地上过哲学课,倒是现在有这个机会恶补一下心灵之课,让她每天都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感悟。
而喜马拉雅更是覆盖了一个人一辈子所需的精神食粮,任何年龄层都在其上各取所需,海量的知识宝库可谓是如阳光、空气和水般被随取随用着。根据一组数据,喜马拉雅上的内容消费主力是80后,而90后、00后也在追赶,可喜的是,10后用户也占到了3%。
北京小朋友李沐野只有6岁,是《神探迈克狐》的忠实小听众,干文旅设计的爸爸见儿子如此痴迷,索性在怀柔打造了一片民宿,把此书的IP做了次大胆的延伸,打造了一部庞大的沉浸式戏剧,他说,“即使赔钱,也是给儿子的礼物。”
(喜马拉雅用户:李沐野和爸爸)
今年86岁的上海老人孙根宝已经少不了轮椅和拐杖了,因为女儿平时一边做饭一边用喜马拉雅听由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改编的《世界的凛冬:二战的权力游戏》,他也被安利了,从此把终身不离的半导体脱手了。现在,刘兰芳的评书、郭德纲的相声都能从喜马拉雅上听,一生的兴趣爱好有了“着落”,喜马拉雅就是他的苹果手机里为数不多的APP之一。
(喜马拉雅用户:孙根宝)
在每一天的精神食粮之外,喜马拉雅正在悄然重构每个人的代际关系乃至社会关系,在家人之间传递爱和关怀,同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