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周:“科幻世——科幻产业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2021年北京科技周科幻分会场于5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三高炉举办。作为2021年北京科技周的分会场及石景山科技周的活动主场,科幻分会场围绕“创新科幻、智享未来”的理念,以“科幻世”作为策划主线,设置科技艺术概念展、科幻产业高峰论坛、科幻大咖直播与科幻作品新书分享活动等系列专题活动。
图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的策展人王之纲
2021年5月23日,北京科技周科幻分会场系列活动“科幻世—科幻产业高峰论坛”在首钢园三高炉正式拉开帷幕。高峰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协办,邀请了科幻文学、科幻研究、科幻图书、科幻影视、科普机构、科技企业等领域专家通过共同探讨科幻、科普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思考中国科幻产业如何走向世界的相关议题。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的策展人王之纲致欢迎辞,介绍了科技艺术概念展的相关情况,并向嘉宾与观众发出观展邀请。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等领导出席活动。
图2:上半场的学术主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名科幻作家,“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的联合策展人陈楸帆
图3:上半场的演讲嘉宾:分别为韩松、费俊、苏萌
上半场的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名科幻作家,“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的联合策展人陈楸帆担任学术主持,展开了对“多学科视野下的科幻与科技创新”的学术探讨。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韩松以《中国科幻再出发》为题,提出科幻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从科幻产业的八个维度梳理了当下中国科幻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ART+TECH创意总监费俊则以《基于科幻情景的混合场域叙事》为题,在具体案例中梳理了基于“身体”与“场域”的混合场域叙事在科幻场景营造中的可能性。香港大学空间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物理系副教授,起源太空CEO苏萌在《小行星挖矿:从科幻到现实》的演讲中,提出科幻走进现实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我们要从大航海时代走向大航天时代,以地球以外的眼界重塑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格局。
图4:上半场的学术沙龙:“多学科视野下的科幻与科技创新”
图5:上半场的沙龙嘉宾:分别为徐迎庆、吴琼、覃京燕、张文武、野城
在上半场的学术沙龙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徐迎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琼,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覃京燕,中国科学院宁波工研院所先进制造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特种加工工艺专家张文武,旅法建筑师、野城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野城等沙龙嘉宾各抒己见,畅谈体会,从科学、文学、设计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科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提出了多学科视野对于科幻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图6:下半场的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丹青
图7:下半场的演讲嘉宾:分别为张凡、姚利芬、郑军、金韶
下半场的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丹青担任学术主持,展开了对于“中国科幻产业如何走向世界”的产业思考。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学院院长张凡在《中国科幻出海?这句话有问题!》的演讲中提出中国是一片新的科幻蓝海之地,相关的科幻产业模式亟待重新建立。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姚利芬以《中国科幻IP产业转化:问题、出路与展望——以周边产业转化为例》为题,总结了美国科幻产业周边产品转化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科幻周边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借鉴。科幻作家、评论家、影评家、图书策划人郑军则在演讲《如何从科学中提炼科幻叙事元素》中,提出要从前沿科学领域中挖掘艺术元素,回归到“由科到幻”的科幻叙事理念中。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委员会理事金韶则在《科幻1.0—3.0:科幻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中,梳理了科幻文化产业时代、科幻视听工业时代、科幻现实场景时代的特点与规律。
图8:下半场学术沙龙:“中国科幻产业如何走向世界”
图9:下半场的沙龙嘉宾:分别为黄石、房嘉元、刘玉宾
在下半场的学术沙龙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石,腾讯互动娱乐NExT Studios北京分部负责人、卓越工坊总裁房嘉元,北京天文馆经营开发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刘玉宾等沙龙嘉宾则从动画、游戏、天文、影视等多个产业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的异同点,同时梳理了中国科幻产业化的独特价值。
图10:论坛现场照片
任何有远见的文明都是有想象力的。中国人向来不缺乏想象力,古代有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现代有“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蛟龙号”的入海下潜等大国重器,科幻对于当代中国有着特殊的价值。面向未来,中国科幻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待挖掘,而在多学科的发展视野下,科幻产业将继续借助艺术与科学的双翼,形成更加具备中国本土意识与科学共同体形态的产业体系,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