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作品要有自己的语言和符号——专访著名平面设计师王文君
专访人物介绍:
王文君,女,1983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曾在多家知名企业任职,并且曾获得“豫见未来”平面设计作品大赛金奖、河南省十佳平面设计师等殊荣。
专访内容如下:
记者:王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有很多个身份,平面设计师、艺术家、平面设计业务顾问、平面设计讲师,在这些身份之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
王文君:喜欢哪个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记者:采访之前我看过您的简历,知道您在很多企业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您的作品也传遍了大半个中国,那么在您丰富的人生经历之中,有没有一些节点让您对设计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王文君:有。一是我在学校学习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时,一开始我并不明白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直到学了两个多月之后,我才突然明白,它将我领到了一个入海口,在这里我可以眺望艺术的海洋。后来,我又接触到了Gunter Rambow、Holger Matthies、田中一光等世界大师的作品,觉得自己内心被打动、求知欲被唤起,这才坚定了自己要从事平面设计的决心。
还有一次,是在我开始从事设计工作之后不久,因为要设计一种美术字体,我特意找来一些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来看。当我看到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法专著《书谱》时,受到了“人书俱老”这一理论的影响,它的意思是书法家一生都要专注于书法,直到将书法和生活融为一体,当人逐渐老去时,书法境界也渐入化境。这一点给我的启发也很大:平面设计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者:近年来,您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之一。据我所知,您曾经多次强调,设计师要在平面设计作品中使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王文君:好的。所谓“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其实就是一种风格,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所强调的,则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能够让设计师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感悟到的东西融合到他的设计或日常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突破创新。以我本人为例,我除了平面设计之外,还很喜欢书法、绘画,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烘托”、“渲染”、“留白”,以及书法艺术中的“飞白”,我对它们有过深入的研究,也在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应用了这些技法,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但是,在创作过程中,这些元素并非刻意使用,而是真正的有感而发,这才是我一直提倡的,而拥有这种特质的设计师,也是我所尊敬的。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展现这种特质的?
王文君:我老家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木板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也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制作时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用纸讲究,色彩艳丽,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上学时经常买,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在从事平面设计时就不由自主地借鉴和运用了一些版画制作的技巧。比如我在担任开封安联置业有限公司平面设计项目合伙人期间,曾经为一次展会设计宣传海报,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将木版年画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运用其中,形成了以立体塑造平面的独特风格。我把最容易识别、最熟悉的人脸作为创意的主体对象,通过错位、切割,使整张海报变得充满了视觉张力,虽然看上去有些类似毕加索的风格,但它实际上却是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取材的,这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中西结合”了。
记者:我采访过很多设计师,大家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问题,有些平面设计作品虽然获得了大奖,但却被很多人认为看不懂。我知道您的很多设计作品也是商业作品,那关于艺术性和实用性您是如何兼顾和权衡的?
王文君:设计和艺术是并行不悖的,商业化的设计作品绝对不会忽视艺术的影响力。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符合每个设计主题的要求,同时又能带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和创作特点。当然,要想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平衡,除了需要设计师与客户充分沟通,用心感悟客户的需求和受众的心理外,还需要对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个过程并不简单,然而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作过程,才最能让人沉浸其中、享受其中。(记者:何永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