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携手多位肿瘤专家,发布肝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指导意见
日前,国内首个《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肝癌电子杂志》。《指导意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国际教育培训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共同参与,在医联的支持下制订完成。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90万例,中国占45.6%;死亡83万例,中国占47%。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疗、肝移植等,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治疗。但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甚至数种药物不良反应。在院外,在主诊医生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患者如何识别不良反应的表现,并能在不同节点得到及时地诊断、干预,使患者治疗获益最大化,就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多种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均会引起肾损伤,其中肝癌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约为33%,但通过早期干预,肾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而《指导意见》的出台,有效缓解了院外干预触达难的痛点。《指导意见》筛选了17种适合互联网管理的肝癌患者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涵盖了消化道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黏膜及附属器、造血系统等,详细介绍各类不良反应的典型表现、管理内容、宣教内容,为医生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内容参考,重点强调患者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注意事项,补足了现有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患教干预的空白。
同时,因为《指导意见》涉及的不良反应均便于识别、监测,互联网线上管理团队、患者及其照顾者也可直接参照,有利于对相应症状的尽早预防、及时干预,打破了现有各指南和共识内容仅适用于专业医护人员的限制,极大扩展了使用范围。此外,虽然《指导意见》出发点为肝癌常用治疗药物,但也同样适用于绝大部分常见肿瘤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表示:“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上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多个学科参与的系统治疗阶段。《指导意见》针对肝癌患者在系统治疗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和需求,制订了详细、规范的院外管理流程。在实际应用中,基于全国医患分布不均衡,患教工作落实难的整体环境,《指导意见》一方面可以作为患教工具,搭建桥梁纽带促进医患间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在一定程度上自主了解、把控甚至解决一些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指导意见》的制订和发布,对于各方都非常有意义。”
肿瘤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的过程中,住院时间有限,出院后,在知晓的医疗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获得规范、及时、有效、持续的管理,是患者及其家属亟待被满足的需求。
医联自2019年12月开始尝试肿瘤患者院外管理,并于2020年10月正式启动“肿瘤患者院外互联网随访管理项目”,覆盖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常见癌种。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是该项目的首个成果。《指导意见》撰写过程中,综合医联的管理经验和各位指导专家的临床专业建议,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终成稿。
医联副总裁刘春梅表示:“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患者带病生存,如何让这些患者在院外得到便捷、及时、规范的管理,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是医联在肿瘤学科探索的目标。很荣幸可以深度参与《指导意见》的制订,共享医联在肿瘤线上管理、特别是线上疾病管理流程和标准设置工作中的思考和积累的临床经验,为肿瘤患者在院外接受系统治疗过程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