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夫妻档”:成为学习者,是一种默契
“来这里入职时,路边的香樟树还没那么高,但已经是绿意盎然。”24年前第一次踏进红杨中学校园的那一幕,在王世娣老师的记忆里满是青葱色彩。
红杨中学,一所坐落于芜湖市湾沚区西南部的乡村学校,初中三个年级,现有8个班。1997年,王老师在这里开始了执教生涯,也是在这里,她遇到生活中相爱相伴的人——同样教授英语学科的汪贵胜老师。
对于王老师来说,比自己早两年来到红杨的汪老师,是工作中的“前辈”。不安于做打包知识的“教书匠”,在教学教研、班级管理诸多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喜欢钻研新事物,乐于尝试用新方法去解决老问题……王老师说,从爱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他就是这样,工作中充满创造力”。
一位好老师,必定是好的学习者。这对英语学科的“夫妻档”也一直要求自己,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2020年,“湾沚区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与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红杨中学搭上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快车,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不再是“纸上”的概念,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教育产品,落地七、八年级课堂,为学校带来新改变。红杨师生,也随之跨入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征程。“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技术,现在走进寻常教室,对于乡村学校的老师而言,这必然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去解决教与学方面的固有痛点。”汪贵胜老师如是说。
“‘用起来’,只是第一步”
2020年12月,围绕智慧课堂应用开展的入校培训在湾沚区有序开展,红杨中学是其中一站。老师们在培训师的协助下,逐步解锁智慧课堂教学终端的各项功能。拿起平板上课,成为校园里的新常态。而在汪老师看来,打开平板,“用起来”只是第一步,怎么用得深入,如何总结方法、给更多老师带去启发,更需着重思考。
“像语音测评、跟读、作文智批改、练习实时反馈这些功能,不应只是英语课堂上的‘炫技’手段,它们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汪老师觉得,基于智慧课堂的英语教学,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比如,从不同课型入手,整合平板的多元功能,去颠覆传统教学中的经验主义,以便高效达成课堂目标。
在今年4月的一场全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作为湾沚区初中英语教研大组副组长,汪老师就写作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习题教学等课型展开智慧课堂应用分享。
作文课前,怎样利用智能批改报告,精准掌握学情?怎样将专项练习、智能测评与课堂互动有机结合,改善传统课堂听说参与度低的状况?除了重复识记,还有哪些模块,方便学生快速、全面地掌握生词?习题课上,怎样利用班级、个人不同维度的数据报告进行有效讲评?汪老师从具体应用实践中提炼方法,希望给仍在困惑中奋力前行的老师们一些助力。
除了经常分享智慧课堂的应用经验,汪老师还在不久前的六校联考中主动承担技术保障工作。虽然以往的英语考试,也采用人机结合的阅卷模式,但人工誊分、人工统计都耗费大量时间。如今,考试结束后,扫描答题卡,老师登录同一账户,就能在电脑端或手机端阅卷,分数统计由机器完成,成绩分析报告同步出具,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手册也同步生成。
老师的阅卷负担减轻了;学科教研、试卷讲评都变得更有的放矢;个性化学习手册则帮助不同学生梳理考试中的易错点,针对薄弱知识点,各个击破。汪老师在考试前后,为初次接触智能阅卷系统的老师答疑解惑,听到最多的慨叹是——不敢想象,阅卷可以这么轻松!
而作为拥有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汪老师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不免令人好奇。谈及对新技术、新工具异乎寻常的钻研热情,他笑称,因为自己是个“懒人”。“我们花在试卷批改上的时间大幅减少,日常作业也一样”,放学时布置的作业,不用加班批改,第二天早课就能讲评。哪些题目重点讲,哪些可以不讲,打开平板上的数据报告,老师们心里更有数。带着不愿花大把时间做机械劳动的诉求,研究怎样利用工具、放大技术优势,汪老师打趣道:“‘好东西’大多是‘懒人’发明的。”
“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题,相比汪老师这类天赋型‘选手’,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应该算是后天努力型。”王世娣老师觉得,无论智慧课堂,还是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手册,从好奇“尝鲜”到智慧运用,老师们大多经历了“在应用中学、在交流中学、在思考中学”的过程。
上学期,学校组织了智慧课堂赛课活动,王老师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回顾这次比赛经历,她提到最多的,不是某个知识点的解析,而是游戏化课堂的建构。融合智慧课堂的抢答、分组PK、翻翻卡功能以及富媒体资源,设计课堂小游戏;结合语音测试、拍照上传等功能,设置分享展示环节……这堂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游戏互动贯穿,有着鲜明个人风格。
介绍教学设计思路,王老师说: “一切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需要明确,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是。”七年级老师都知道,农村娃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小初衔接的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低,是普遍现象。但王老师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智慧课堂设计游戏化课程,正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玩’中点燃好奇心,获得成就感,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继而喜欢上这门课。”
当然,这样的趣味教学模式,不只公开课上才有,每次备课,王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游戏。课堂上,孩子们欢欣鼓舞,不再羞怯,迸发出灵感与创意。
“总有些影响,会在未来回响”
课堂之外,英语学习更需要在听、说、读、写多方面下功夫。而课余时间、自学条件有限,都是农村孩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即便搭校车回家,不少学生在放学路上也要花费近1个小时。“到了冬天,天没亮就出发,回到家天已黑,留给家庭作业的时间已经不多;另一方面,家长也很难提供有效辅导。”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汪老师深知学生们的课外学习状态。现在,小小平板,肩负起“助教”的角色。
汪老师要求班里学生把平板带回家,在上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只是5到10分钟的练习,无论听力还是朗读、听写、知识点巩固,老师都能实时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像这样去养成课后自学的习惯,很重要。”为此,汪老师甚至说服家长们去完善家庭网络环境。
这个暑假,王老师的学生们也接到了一项特别的打卡任务。利用AI录课功能,王老师精心制作微课,向学生分享假期充电的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尝试自学。“大家看了多少段课程,提交作业得了多少分,朗读是否标准,老师在后台都能看到、听到!”王老师在任务公告中强调。
而英语学习中的自信心问题,也正是两位老师持续关注的。作为语言类学科,英语学习是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做练习、拿高分”,不是全部,“有文化意识、能自信表达”,才是语言能力的集中呈现。但在乡村学校,哪怕是基础不错的孩子,用英语流利表达、用英文自由写作也并非易事。
谈到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语言能力发展瓶颈,汪老师和王老师一致表示,助力学生勇于试错、树立信心,才是题中之义。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借助技术搭建起舞台。“在课上,用平板播放学生们的朗读作业,我会把发音标准的作业拿来作示范;发音有问题的作业,全班都来帮助正音。这个过程中,正向鼓励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想让学生们知道,出错不可怕,不断纠错,才能不断进步。”王老师说。
还有两人一同策划、组织的英语作文大赛,从考务筹备到智能评阅,比赛全程在平板上完成,参赛学生很快得知成绩和获奖信息,大呼惊喜。“学生们在比赛中收获肯定,对写作的重视程度更高了,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来问,下次大赛什么时候开赛。”两位老师观察到,一些明显的改变在学生身上出现,令人欣慰不已,“孩子们以后一定会走得更远,看更大的世界,但愿那时候,他们可以有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自信满满”。
“Believe in yourself to be a better self”,班主任寄语牌上,写着汪老师送给孩子们的这句话。
24年前,或许汪贵胜老师和王世娣老师都不曾预见到,校园里的香樟树将见证他们之间的情缘,见证讲台上粉笔到平板的变化,见证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被问起坚守这一方天地的原动力,两位老师淡然回应:“在足够热爱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从来不需要刻意‘坚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一种看问题的方法……都可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影响。为了给孩子们向上的能量而不断学习,这一路,我们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