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落定 紫光集团能否“涅槃重生”?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继北大方正集团前不久公布重整计划后,作为另一家老牌校企代表——紫光集团也迎来“涅槃重生”的曙光。
7月16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徽商银行对紫光集团的重整申请,并指定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清算组担任紫光集团管理人。
这是去年底紫光集团出现债券违约的流动性危机后,多方历时半年多时间稳妥化解经营风险的最新进展。紫光集团启动司法重整,意味着其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进入了下一程。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龙头企业,紫光集团旗下的核心资产经营前景依然光明,且在未来芯片国产化、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浪潮下,集成电路赛道将迎来爆发式大发展,重整后的紫光集团有望实现涅槃重生。
在并购中做大集成电路产业链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于198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该公司后来改组成立了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并于2005年完成改制,正式更名紫光集团。自成立起,紫光集团便一直从事计算机、IT相关产业。
紫光集团真正走向“大变革、大发展”还是从2013年正式布局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开始。2013年至今的8年时间里,紫光集团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并购之旅”,期间发起并购近60起,形成了“从芯到云”的产业链布局,标的覆盖通讯芯片、存储器芯片、智能安全芯片、FGPA、微连接器等几乎涵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诸多领域。
尽管8年间的大举并购加重了紫光集团的负债压力,加之去年疫情冲击,使得紫光集团最终爆发债务危机,但集成电路的行业发展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紫光集团要想做大产业链,就不得不借助债务融资发挥杠杆作用。
北京一集成电路行业资深人士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研发和生产是一条极为复杂和庞大的产业链,先发国家针对后发国家会设立一定的技术壁垒。为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紫光集团需要通过不同融资渠道筹措资金,对国内外已经取得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并购。
“集成电路存在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以及规模效应显著四个特点,尤其是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短期报表盈利性较弱,对于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吸引度很低,社会资本甚至是国有资本都不愿意投入。在此背景下,紫光集团自身发展以债权融资方式为主,近年来持续承担着巨额有息负债。”上述资深人士称。
正如硬币拥有一体两面,紫光集团在积累庞大债务规模的同时,近年来也确实借助外部融资完成了一套自上到下完整的产业闭环: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到各种应用终端,并稳居如今的行业龙头地位。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集团收入从22亿元增长到769亿元,总资产规模从67亿元增长到2978亿元,员工达到约5万人,形成以旗下芯片设计公司为引领,以存储芯片制造为依托,贯穿5G移动通信、云计算、ICT网络建设和运营、行业应用等领域,打造了芯片和云网的全产业链生态。其中手机基带、物联网芯片领域市场份额全球第三、中国第二;专用芯片、安全芯片领域中国第一;三维闪存领域中国唯一;路由器、交换机领域中国第二。
从当前全球集成电路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看,紫光集团过去8年间的大规模并购潮虽是一招“险棋”,但同样极具前瞻性。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产业最主要的关键词就是并购,且并购涉及的金额非常庞大。
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7月到10月仅仅三个月多,已经宣布的几起半导体收购案总交易额已经达到1150亿美金,2020年成为半导体并购历史上交易规模最大的年份。
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回顾紫光集团的成长历程,混合所有制带来了市场化的机制优势,激发了紫光集团的活力。2013年至2017年,紫光集团利用相对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通过国际并购快速奠定产业基础,形成核心竞争力,但这样的时间窗口已然关闭,发展模式极难复制。同时,紫光集团的股东结构和近年来所形成的国际合作模式,使得紫光集团在当前复杂多变、日趋严峻的国际环境下,经营和发展相对安全。目前紫光集团已经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一支专注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专业管理团队,旗下有一批在我国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与云计算、存储器与信创产业等领域内的领军企业。
重整有助企业涅槃重生
自去年底爆发流动性危机后,紫光集团便开启了一段自救之旅。据悉,自债务风险爆发以来,各方均给予了高度重视,紫光集团首先确定了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债务、坚决杜绝逃废债的指导原则。
对于为何最终选择司法重整的方式化解债务风险,一位接近重整工作的人士表示,紫光集团的破产重整不是突然之举,而是紫光集团和专门工作团队在花费数月时间稳妥化解紫光集团经营风险工作基础上,经过多方多轮磋商,按照整体风险化解方案有序推进的举措。
“紫光集团不仅债务规模大,而且债权人数量众多、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经过与主要债权人、部分潜在投资人的沟通协商,有经验的债权人和投资人普遍认为重整是化解集团债务危机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市场化、法治化化解债务风险的典型路径。”上述相关人士称。
值得注意的是,重整除了可以确保所有债权人得到公平的清偿外,对企业而言,还可以保护自身资产完整和核心经营资产安全。这对于像紫光集团下属拥有核心技术、经营稳健的实体企业来说尤为合适。
不同于技术落后、产品滞销的一般困难企业,紫光集团遭遇的困境主要是流动性问题,集团下属实体企业的经营情况实际表现不俗。尤其随着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利好政策频频发布,紫光集团前期投入布局成果逐步显现,紫光集团流动性困难并未对下属实体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下属上市公司紫光股份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5.07亿元,同比增长34.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32.78%;下属上市公司紫光国微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47.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4亿元,同比增长70.31%;下属芯片企业紫光展锐的芯片在功能机市场市占率近八成,位列全球第一。
上述相关人士称,重整有利于恢复集团的部分造血能力,以免债务危机发生外溢。由于集成电路产业资金密集、行业更新快,即使是阶段性的融资困境,都可能导致集团下属经营实体企业发展掉队,造成更严重的损失。而在重整期间,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获取增量资金和资源,有助于紫光集团下属产业发展,有望帮助紫光集团恢复部分融资能力,对维护企业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一位资深法律专家表示,破产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后者是为了对陷入困境且不具有拯救价值的企业进行彻底清理;相反,能选择重整说明企业本身依然具有存在价值,只是暂时陷入危机,需要借助外力化解。重整更适合紫光集团这类具有债务结构较为清晰、债权人众多、实体企业需维持稳定经营等特点的企业。
“破产重整是为了帮助暂时陷入危机的优质企业,通过司法手段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增量资源,对债务负担进行有效化解,并对资产、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进行全方位重组,以达到债务人企业彻底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治理水平,全面恢复持续经营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效果,从而实现困境企业的涅槃重生。”上述法律专家称。
指定管理人保障重整工作顺利推进
据上述法律专家解释,为督促债权人尽快达成一致意见,推动重整方案有序推进,维护各方利益,《企业破产法》规定重整方案需要在最长9个月内获得表决通过,这一客观要求决定了各方应快速有效合力推进重整进程。而且从已有的案例看,如果企业前期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准备充分,重整失败的风险相对较小。
据悉,紫光集团前期已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进行了充足准备,集团及专门工作团队已开展了梳理、优化工作,为紫光集团进入重整程序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另外也与各类债权人开展了广泛沟通,了解债权人的实际诉求,可以支撑后续债权清偿方案的制定,减少集团进入破产程序后无法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形成重整方案的风险。一旦集团被法院正式裁定重整,后续重整进程有望进展顺利。
据部分紫光集团的债权人介绍,紫光集团及专门工作团队积极开展与债权人的沟通,从多方了解债权人的需求,针对债权人制定了风险处置方案,保证了企业的稳定运行。同时,紫光集团下属企业运营稳定,员工未出现大规模离职,各方都表现出对紫光集团债务化解工作的信心,愿意给予紫光集团信任与时间,这都为平稳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创造了良好条件。
按照有关法律要求,法院裁定紫光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将指定管理人,管理人在法院监督下,将积极开展战投招募工作,引进具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承接紫光集团的优质核心产业,保障下属核心产业得以继续发展、平稳过渡。
“管理人很快就将依法全面接管紫光集团,这不仅仅是开展工作的需要,也是对紫光集团人员、资产、业务的一种全面保护,是对全体利益相关人负责的必然要求。”一位接近管理人工作的人士表示。
引入管理人对紫光集团在重整期间的正常运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工作人员解释称,紫光集团所在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职工队伍的稳定,管理人接管后将尽力做好员工的安抚稳定工作,保护紫光集团及下属经营企业全体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同时,紫光集团的价值很大程度是由下属经营企业创造的,其未来将成为紫光集团实现涅槃重生的关键力量。本次重整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集团层面的债务问题,因此,管理人接管集团后不会干预下属企业的正常经营,而是尽量降低或避免下属企业受到集团重整的不利影响。
此外,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债权人的公平清偿利益。因此,管理人接管紫光集团后将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响应债权人诉求、接受债权人监督,全力推动重整项目顺利进行。
长年深耕朝阳赛道 机构看好发展前景
尽管紫光集团经历过一段狂飙突进的并购之旅,并积累了巨大的债务风险,但站在当前数字化转型浪潮的风口回看,紫光集团一直深耕集成电路产业,明确坚持主业,且拥有核心技术,这与近年来其他一些“爆雷”企业有着本质区别。
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近年来,紫光集团以移动芯片设计为突破口,以存储芯片制造为纵深,关联云计算和整个网络产业生态,持续打造紫光特色的“从芯到云”产业链条,成效明显。
芯片被喻为一个国家的“工业粮食”,也是紫光集团一大核心产业。紫光国微就是紫光集团旗下芯片领域核心上市公司,作为国内芯片设计领域的领军企业,紫光国微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都拥有领先优势。
据了解,当前紫光国微以智慧芯片为核心,聚焦数字安全、智能计算、高可靠性芯片、功率与电源管理等业务,深耕“智慧互联、智慧工业、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六大领域,致力于构建智慧产业生态。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得到了广泛应用,芯片全球出货累计超过百亿颗。年初以来,紫光国微抢占新兴汽车芯片市场风口,“超级汽车芯”产品成功导入国产汽车,这是国产安全芯片首次在国产乘用车市场实现装车;“超级金融芯”生态版图逐步打开,旗下紫光同芯与金邦达联合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芯片操作系统“麟铠”,金融终端安全芯片在海外实现了批量应用。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在物联网、汽车电子、智慧金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领域深入布局。
在国产芯片发展浪潮下,业内普遍看好紫光国微的发展前景。从资本市场表现看,今年以来,紫光国微股价涨幅超16%,不少券商对紫光国微给予较高的发展预期,并维持买入评级。
同时,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展锐也发展成为手机芯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目前紫光展锐已成为全球前三的独立手机基带芯片设计方案提供商,处于全球5G手机芯片提供商的第一梯队,年出货量超过15亿颗。
作为紫光集团云网板块的核心企业,紫光股份是全球新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智能应用服务的领先者,公司及旗下新华三集团近年来加速拓展物联网、智慧云等业务。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发布的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新华三集团以37.2%的市占比高居中国企业网市场份额首位。
广发证券研报分析称,新华三在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优势明显。尽管大股东紫光集团面临较大债务压力,但新华三在ICT产业中布局全面,各细分领域排名前列,核心业务领域始终保持着较好的成长性与行业领先地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安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则认为,一方面,紫光股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公司以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筑起护城河,在多个重点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公司依托纵向垂直整合能力,全面深度布局“云-网-边-端-芯”产业链。技术护城河的不断加深和全产业链布局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旗下优质资产未来有望逐步进入资本市场
尽管紫光集团去年底爆发债务危机,但旗下包括紫光国微、紫光股份等在内的核心企业不仅日常经营未受明显冲击,主要公司还成功借助资本市场“加码”研发投入,显示出资本市场投资者对紫光集团及其所在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
6月16日晚间,紫光国微发布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结果公告,公告显示,本次发行“国微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为15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公司开发新型高端安全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紫光股份日前发布公告称,为满足紫光云研发与运营所需资金需求和引入产业资源,公司与通过公开挂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拟共同对紫光云增资,增资总金额不超过6亿元。资料显示,紫光云聚焦智慧城市运营和产业互联网等业务,目前已在全国建设23个云节点,自主研发的公有云平台“紫鸾”已正式上线,且在智慧城市、行业云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资深人士表示,紫光集团掌握的技术在行业中仍处于领先位置,竞争优势明显,创新研发能力强劲,集成电路行业也有极好的发展预期。预计在持续经营期间,紫光集团将继续维持其在芯片、云网行业的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重整价值和坚实的重整基础。
在芯片国产化,以及“数字中国”“新基建”风口下,虽然紫光集团凭借长年深耕集成电路行业所积累的技术壁垒和市场资源,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但这一赛道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
实际上,紫光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初,应清华控股的请求,专门工作团队进入紫光集团进行指导、协助,快速了解紫光集团的情况,除了主动组织开展与债权人的沟通和协商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推动集团改革,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优化董事会和经营管理机制,并着手接触潜在投资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重整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债权清偿方案、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理顺业务主线,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支持和促进紫光集团下属核心实体企业集成电路产业和云网产业的整体发展。
“保守估计,紫光集团所孵化并持有的优质高科技企业的股权价值远远高于当前存量负债。重整实施完毕后,紫光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将得到调整、运营负担减轻、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优化,有望实现涅槃重生。”上述知情人士称,可以预见,在未来各产业公司经营发展逐渐成熟,注册制及科创板等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背景下,紫光集团旗下优质资产有望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最终消化前期投资并购所累积的存量债务。在紫光集团后续发展中,可通过优化原有投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产业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等方式,科学合理优化报表,实现产业突破。(李公生)
来源 中国证券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