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年代,“姚振华们”造车到底行不行?
常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最近一定没法忽略一个“怪咖”的存在——宝能汽车。是的,正是这位跨界而来的造车者,最近频频出现在汽车媒体的头条中。其中有收到广州开发区战略投资120亿的“喜讯”,也有关于资金流动性紧张的质疑。
可以说,宝能汽车自诞生以来,就因老板姚振华的“吸睛”特性,而活跃在舆论场的闪光灯下,也在大众的审视中成长起来。
作为一位区别于传统车企的跨界造车者,高喊“下半辈子就干造车了”的姚老板,到底“造”的如何?今天,笔者尝试摘下“有色眼镜”,还原一些宝能造车的真相。
众所周知,造车很难,首先要过的第一道关就是“资金”。最近投身造车事业的小米,宣布前期将投入100亿的资金,而这100亿,其实在汽车市场仅仅算一个起步资金,于是小米透露出有千亿的现金储备,并表示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金造车。
可以看出,对造车来说,钱最不值钱。事实上,的确有很多车企因为资金链断裂或拿不到融资,倒在了“车市寒冬”。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因为面临生死的抉择时,下定了破釜沉舟之决心,背水一战,最终见到了“后天的太阳”。
比如新能源一哥马斯克,在特斯拉量产最紧要的关头,把自己的身家全部砸了进去,最后不得不向朋友借钱维持生计,但度过这一关后,就有了如今特斯拉傲视全球市场的地位。再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疫情期间蔚来的股价一度只有白菜价2美元,靠的是粉丝口碑和合肥政府的支持活了下来;理想one跨过量产最后一道鬼门关靠的是美团王兴私人名义的投资熬过来;小鹏c轮融资靠的是ceo何小鹏自己掏钱续的命,才有如今的高歌猛进。为了圆梦新能源汽车,谁不是破釜沉舟?
至于宝能汽车是否真的遭遇资金危机,笔者通过与业内朋友交流后,得知宝能前段时间确实遇到一些小坎,但是也远没有一些自媒体说的那么夸张,而且据说姚老板也在积极筹措资金,解决问题。这不,广州政府战投的120亿目前来说,能很大程度的缓解宝能的资金问题。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关于这点,笔者暂且不表。
我们且看宝能汽车的造车决心是否坚定——首先,短短4年时间,姚振华已为造车投入上千亿资金,并且选择了自主研发加收并购双轮驱动的路线。
而正是这些坚实的“真金白银”的投入,使姚老板带领的宝能汽车从收购观致汽车和长安PSA深圳工厂,到发布全新SUV车型观致7并建立数百家汽车直营店,再到深入发展动力电池、三电系统等技术,甚至到建立数千人零部件公司及专注智能汽车软件的前海七剑,可见,宝能汽车目前已经打造了覆盖整车及前瞻技术研发、汽车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制造、仓储运输、汽车销售、汽车出行、汽车金融与后市场服务等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圈。
最初,可能很多人、很多企业嘲笑宝能是“门外汉”造车,但是很显然,这些人已经被打脸了。且不说宝能的汽车全产业链已经清晰可见,就拿“门外汉”能不能造车这件事来说,大众眼中的“门内汉”传统车企就一定比“门外汉”厉害吗?我们辩证来看,也许传统车企的确有一些经验、技术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外来者们造车也有很大的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创新。
现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已经不仅仅是满足需求那么简单了,如果想要在竞争中获胜,那么你必须要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而外来者们则是因为是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给这个“创造”提供了机会。他们有许多好的点子,好的设计,好的创新,那些在传统车企无法实践的,都可以依附一个全新的载体去尝试——先有想法,然后再去验证可行性,最后制造出来,这本来就是一条科学的研究道路。
所以从产品来说,这些“门外汉”的产品往往拥有丰富多彩的造型以及大量的创新性功能,而这些也正在颠覆中国用户对于未来中国汽车的认识和喜爱;再从营销来说,宝能等新入局者完全抛弃了传统车企的经销商模式,而是开辟了全新的“直营店”模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4S店模式价格不统一、无法高效接收消费者反馈等种种难题,做到了主机厂直营店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店面和展厅设计基本统一。通过这种模式,宝能汽车不仅能更灵活地调整销售策略和措施,加快执行速度,还能从市场角度出发,与消费者直接对话,及时且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再反推优化销售政策和福利,更高效发展后市场服务。
最后说说姚振华这个人,之前外界对其的印象就是低调、神秘。但是独独在汽车业务上,姚振华从未掩饰过自己的野心。而在接近宝能的人士眼中,姚振华是个极有谋略和执行力,且极其隐忍有耐心的企业家。
笔者也相信姚老板造车的决心的极强的,回首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全球所有汽车品牌都经历过跌宕起伏,哪个企业不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一路走来。但是,变革的时代也就意味着机遇与风险并存,在一个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变革时代,姚振华们或许不需要悲悯和同情,因为用户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他们会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