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转眼我的父亲已离开28个年头了,近年因疫情不能回老家给老父亲扫墓,但思念更甚。我的父亲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四汇村,生长在山脚下,自幼家境贫寒,懂事明理早当家,加之聪明勤奋,小小年纪就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村民们称作“穷秀才”。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大概从十岁开始,一般村里过年写对联、婚丧喜庆主持都请他,我的父亲通常也会有求必应,但向来分文不取,大家过意不去,就这家端碗粥那家拿个饼以表谢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父亲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可能也是他后来始终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热爱家乡之源吧。
父亲能奉献。1964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父亲积极投入国家战略建设,奔赴西南边陲--四川攀枝花(曾名“渡口”)。当时时成昆铁路尚未开通,辗转多趟火车汽车,经过近一个月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一下大卡车,只见两边光秃秃大山,中间一条金沙江,相对富饶江南真可谓“不毛之地”,与父亲一起同行来的叔叔们都一时有些接受不了,泪水在眼窝里打转转,之前无论如何设想也不曾想如此之荒凉……不过面对现实马上驻扎下来,用三块石头支一口锅,打江水做饭洗衣,水太浑浊要沉淀半天才能用,基本一桶水半桶泥,垒土筑墙很快搭建起几间土瓦房作为大本营。当地气候炎热,矿产多、植被薄、不长草,仅有几户零星住在山上的彝胞,把芭蕉叶作衣裙,父辈们找彝胞买芭蕉、红心果(一种野果)等食物时,发现他们居然不识人民币,不知咋算咋找零。就在这不通水、电、路等艰苦条件下,父亲与数十万从全国四面八方来的建设者们一起创造了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交通史奇迹,建起了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和“车轮上的工业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山区建设大工业的可行路径,从土垒墙平房到高楼大厦、从泥土石山路到条条柏油马路,从吊索桥到一座座跨江大桥……现在,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已相继走了,新一辈建设者紧随前辈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真可谓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父亲很敬业。父亲在不少岗位干过,比较突出是他负责质量安全,从未出过一点差次,曾先后在荣获天府杯奖、鲁班奖的工程项目中负责质量安全。从图纸设计到施工验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地他都极其熟悉。工作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他都会第一时间寻找答案,即便工人、技师的职务、年龄比他低,他仍不耻下问。待所有工序、工种弄明白、心中有底数后,他就按照质量标准逐一进行督促检查;每一工程从开工到竣工,从打基础到主体封顶、从框架搭建到水泥沙浇筑,从外墙到内饰,泥瓦工、木工、电工、管道工、油漆工等各种作业,他都会亲历亲为的实地检查,不辞辛劳一遍遍跑到各个工地,直到质量验收合格才放行。每一个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归档的相关资料表格台账就会有一大摞,父亲通过常年实践与钻研自然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之后陆续有从广东广西等地来父亲单位学习交流质量管理经验,请求借鉴父亲原创的质量管理办法、手册等资料。
父亲肯钻研。他打小只上了两三年学,基本靠自学,向书本学在实践中学,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甚至把写大字报当练字;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能亲自上手干各种活,家里的灶台、家具、装修都能自己做;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近50岁还自修大专课程;喜欢看书会看书,读红楼梦写下三本阅读笔记,从主题思想架构脉络图到家族变迁、人物关系、词义解读等等,比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归纳为“原应叹息”,这对我理解名著大有助益。父亲也一直教育引导让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很会启发我们爱上学习读书,我小学二年级时给父亲写的第一封信,收阅后他连声称赞写得好,逢人便夸,他自己不知反反复复看了多少回,也不知给同事叔叔阿姨念叨了多少遍,正是在他夸赞下当年我的作文、语文成绩进步不小。之后还给我们订阅《中学生读写》、《文摘周报》、《读者》等,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父亲有良知。他认为正确的事或对的人就会尽力维护,做事常怀同理心。父亲在工程质量部门负责时,新分来一名年轻同志(父亲常称呼他小同志),这小同志干活眼明手快、勤奋好学好问,父亲甚是喜欢。但这位同志曾犯过错误,所以同志们都离他远远的,小同志忙完工作之余也郁郁寡欢,这些父亲都看在眼里。为了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位同志,父亲煞费苦心认真了解这位同志犯错的前因后果,然后逐个找同事们谈,同时不吝拿自己年轻时也犯过错对比劝解,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父亲的用心用情最终化解了大家的心结,小同志由此更加珍惜更加勤奋,后来成长为行业佼佼者。当年的这位小叔叔每提起我父亲就感激涕零。
父亲重健康。父亲从小营养不良身体弱,加之工作环境气候较恶劣,积劳成疾得了肺病,整天低烧没胃口,每顿都吃不了几口,瘦的皮包骨,因此父亲更加注重我们姐弟仨的身体健康。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真可谓无微不至,订阅《家庭医生》、《家常食谱》、《太极拳入门》等杂志书籍,常叮嘱寒添衣热防暑,要求我们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学习之余要多活动,练练拳打打球,边自学太极边教我们,每日三餐干稀荤素,营养均衡搭配,父亲厨艺不错,他在时母亲一般轮不上上厨只能打打下手,至今还很想念他做的汽蒸柴鸡、酒糟带鱼、盐焗兔肉、鲫鱼豆腐、火腿鸡枞汤……
一方土养育一方人, 父亲年少就背井离乡在外奋斗,常思家乡的青山绿水、常念家乡的一饭一蔬……,还念念不忘回家乡修祖屋,自觉体力不济就委婉地对我说,即使将来没人回老家住,也最好能翻建两层。父亲一直想叶落归根,当病重时执拗要求停止治疗回家乡,回到家乡左邻右舍又像他年少时那样给拿这拿那,可他只能收下乡亲们心意,啥也吃不动了……。
追忆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其平凡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们,延续他的勤奋好学、敬业奉献、友善良知,像他一样热爱家乡、回馈社会……。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海淀区税务局郭淑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