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多策并用,努力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庞溟 经济学博士、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12月15日,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会议指出,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很大,要围绕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压力,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并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以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为导向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完善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贷款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规定,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扩大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成本。
与此同时,会议指出要加大对制造业助企纾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向制造业倾斜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深化制造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深化和拓展国际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近来,有关部门宣布了一系列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具体措施。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全面压实责任等9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同时还印发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和创新发展。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中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原材料和工业品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融资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用电紧张等多种客观因素叠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和一些中下游行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生产经营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运行缓中趋稳以及保供稳价、助企纾困等政策措施的有力推进,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中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利润增速有所企稳。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12月9日发布的11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结束连续7个月的下跌态势,回升至86.3,比9月上升0.2点,显示中小型企业景气度有所改善。
不过,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国家统计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4月份以来连续回落,9月份和10月份更是跌至收缩区间,其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分界线以下,反映预期疲弱情况仍未有显著改善。
特别地,虽然城镇就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今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但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均分别比10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至5.0%和14.3%。2021年和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分别达909万人和1076万人,同比分别增加35万人和167万人,考虑到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疫情之下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应引起重视,中小企业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主体,更应努力保持经营稳定、岗位稳定。
更关键的是,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等方面的种种难题依然有待化解,我国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包容性”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三年前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的不少分析和表述,时至今日依然有效:融资难、融资贵是多重矛盾和问题碰头叠加的综合反映——企业受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在经营层面遭遇困难,会自然反映为融资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风险偏好下降,有的金融机构惜贷断贷,又会加剧企业的融资难度;从根本上说,必须通过长期努力、制度设计来弥补“市场失灵”,补上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短板。
虽然近期一系列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持续发力,但考虑到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因素影响下,经济面临新的压力,叠加疫情的反复和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较大挑战,未来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仍需谨慎看待。
目前中国市场主体已超过1.5亿户,其中目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2亿户。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与强化“六稳”“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密不可分,与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有效增加供给、挖掘内需潜力、稳定劳动力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要把保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政策着力点,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市场保供稳价等政策,采取措施清理拖欠中小企业应收帐款,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解难题。
要更好地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就要继续坚持在多予、少取两方面下功夫,落实好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助企纾困政策,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认识到为中小企业纾困劫难,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发展,必须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各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自身的活力。因此:
——要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和风险化解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效能;
——要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重点倾斜,注重“精准滴灌”、灵活适度;
——要落实好降低部分小微企业所得税、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减免房屋租金等惠企政策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用好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和“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资金,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要给予金融机构适当的风险补偿,增强金融机构的内在激励,以形成服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继续用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和支农支小再贷款,鼓励银行定向增加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建立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大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扩大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和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新兴业态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稳定岗位的支持力度,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各方面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落实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措施,持续激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
——要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机遇,坚定不移鼓励创新创造创业,培育发展新的市场主体;
——要培育一批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明显且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通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排头兵企业来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动力转换、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度性壁垒,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继续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充分考虑、尊重和实现微观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需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