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优化,群策提速,为患者开启肺癌分子检测加速诊断之路
——肺癌分子检测流程优化研讨会圆满召开
为提升我国肺癌诊疗效率、缩短病理检测周期、优化患者就医体验,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肺癌分子检测流程优化研讨会在西安圆满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聚集了来自胸外科和病理科的领军专家,聚力优化,群策提速,从分享、研讨、解读等方面深入交流中为患者开启肺癌分子检测的加速诊断之路。
作为全球和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癌症,肺癌的诊治一直备受关注。靶向治疗模式和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进一步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显著的提高了生活质量。而其中靶向治疗也因治疗方法针对性较强,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经济方便等优势,获得大部分肺癌领域专家、医生及患者的认可。
精准的分子诊断是靶向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肺癌患者具备准确的分子分型将有利于临床制定合适的靶向治疗,从而使患者得到实际获益。然而,根据国内相关指南知识,目前部分医院的分子检测报告尚缺乏有效临床释义来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同时,肺癌活检小标本在病理诊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诊断、检测整体花费时间过长,不仅会无形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体诊疗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其存在的一些桎梏亟待优化提升。
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组织发起、阿斯利康、厦门艾德支持,特别邀请了天津市胸科医院孙大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付军科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王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等28家单位的肺癌领域代表专家们围绕肺癌分子检测流程优化为主题,就优化肺癌诊疗路径、推行常规病理与分子病理并行检测、优化院内分子报告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会议共分为“大咖论道”、“病理互助”、“分子实验室参观“三个环节。从学术论道、问题讨论、报告互动、解读分享、实验参观等多个方面赋能此次会议主题。切实为打破肺癌分子检测桎梏、优化提升检测效率等搭建了临床和病理交流结合的桥梁。
会议上半场由孙大强教授、付军科教授担任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小明教授分享了《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从临床研究数据多维度对比,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进行介绍。随后,北京协和医院梁乃新教授分享了《MRD检测的临床价值》,就MRD的定义、临床应用、指南共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不仅为临床做了MRD的应用梳理,还为病理开展MRD相关检测也做了指导说明。之后,雷光焰教授、张勇教授、王建武教授、徐崇教授、田雷教授、杨立伟教授、徐涛教授、吕卫东教授、白银琪教授、孙朋教授、刘佳教授、常鹏教授分别就肺癌患者术后分子检测的时间与意义、早期靶向的治疗时间和获益人群、如何有效分类患者做检测Panel选择、将EGFR作为肺癌患者术后普筛是否可行、MRD患者的检测时机和监控频率等多个问题与全体成员做了深层次的沟通、交流,给肺癌患者的分子检测加速带来推动。
会议下半场由王哲教授担任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源教授分享了《检测报告规范化建设和解读》,从临床报告解读指引指南出发,详细介绍了体细胞变异注释及临床解读、胚系突变分级注释、NGS可报告的基因组标签、可报告范围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规定,为诊断性的分子病理报告出具做了详细解说。随后,陕西省肿瘤医院袁勇主任分享了《肺癌分子检测平台的优化及检测平台的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希教授分享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报告内容详实,对规范病理检测具有指导意义。郭一川教授、程伟教授、马文霞教授、易敏教授、杨军教授、申宁宁教授、巩丽教授、严嘉琦教授、郭新建教授就肺癌术后常规分子检测推行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优化病理科的检测流程,特别是小标本的处理、如何规范提升院内肺癌分子检测率进行了阐述、分享,为推进肺癌分子检测流程优化提出宝贵建议。
会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王哲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叶菁主任分别带领大家参观了科室的整体布局与新建的NGS八连间、PCR平台、PGM平台、miniSep平台等。理论联系实际,学术落地实践,让一行专家们收获满满。
高质量发展医疗健康事业,对肺癌分子检测流程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是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行动。一方面,通过诊断流程优化与针对患者的术后方案相结合,缩短患者治疗等待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临床和病理的协同发展,能够更好满足临床分级诊治需求,形成系统、高效的诊疗模式,可以助力落实精准治疗“下沉”,让患者受益并带来新的希望。会议在多学科专家们的协同努力下,完满召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