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100%达到WHO的健身标准,却还有人说智能健身镜是"智商税"?
伴随东京奥运会的收官,第13个全民健身日也在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中将健身、健康带动成为了微博、朋友圈的刷屏话题。继《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颁布之后,央视网的“公开课”特别策划更是以“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的口吻把全民健身的重要性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智能健身品牌FITUR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远声接受了人民网的视频专访,分享了作为从业者的思考和观点。
45%国民经常参与锻炼,全民健身带来空前规模产业红利
按照“健身体育强国”的规划,我国将在2035年实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占比45%,体育产业的GDP占比4%的两大目标。这就意味着,届时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的人数将增加超过2.5亿,体育产业的产值增加近7万亿。如此规模的红利,无疑将为大量行业公司带来空前的市场机遇。也伴随着这样的风口,智能健身从今年开始强势崛起,其中不仅诞生了像FITURE这样的新兴独角兽企业,也不乏咕咚、乐刻、亿健这些老牌的健身行业公司,甚至还有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正在跃跃欲试。
对此,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科技应用的迭代升级,健身设备的智能化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从融入AIoT技术,到走硬件+内容+服务的路线打造生态闭环,智能健身的崛起无疑已成为了行业的新风口。纯粹卖器械的时代已过去,智能健身镜或是带屏幕交互的其他硬件产品是这股潮流下的必然产物。故而在最近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智能健身镜、动感单车、划船机、椭圆机等居家健身设备也在消费市场兴起,甚至不仅是Keep等在线健身app迎来了用户活跃的高峰,在B站、抖音、小红书都掀起了健身营养主题内容的大爆发。
面对这样的利好趋势,能不能把握住红利,全看健身行业自己了,一场变革亟待发生。公开数据显示,由于现有的服务模式存在缺陷,消费者体验不佳,再加之各种消费陷阱防不胜防,健身房用户的月平均使用时间只有30分钟,全年平均打卡次数只有6次,渗透率仅为5%,甚至比东南亚国家还低。而除了核心健身用户的体验不佳之外,还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或是因为时间、空间因素的不便利性,或是因为难以坚持健身,又或是因为对“游泳健身办卡”的刻板印象,停留在传统以线下健身房为主体的市场之外。以上两方面因素综合,就是为什么目前大众会普遍认为“健身虽好”,但就是没有付诸行动的原因。
剩下2.5亿人口的运动普及,要靠科技赋能来降低健身门槛
在人民网的视频专访中,FITUR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远声对于健身的“开始难”和“坚持难”两大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以及FITURE对此的解决方案。关于“开始难”,智能健身镜能将专业服务带到用户家中,使足不出门的随时健身锻炼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来自于高水平教练以及专属营养顾问的指导能让用户可以得到具备针对性的个人训练计划安排。至于“坚持难”的问题,智能健身镜除了提供专业内容服务之外,还通过高规格的影音效果、社区互动以及AI技术的融入令训练的体验更具沉浸感与陪伴感。
据悉,在FITURE魔镜的现有用户中,除来自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之外,同样不乏三四五线城市甚至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的用户。与此同时,其用户活跃度则为每月打卡训练14次,平均使用时长达30-40分钟。这个数据,不仅达到了WHO提出的成年人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健身的标准,也符合全民健身计划对经常参与运动锻炼人口的规定。值得一提的是,FITURE魔镜的用户使用数据,不仅对比国内健身房用户平均每年打卡6次差异明显,若以产品售价折算,FITURE魔镜用户的全年单次使用成本不到50块,比绝大多数按次预约的健身房也要便宜。可即便如此,智能健身镜作为一款全新品类的产品,依然难免被质疑为“智商税”乃至“割韭菜”。
从公开信息上来看,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健身镜厂商为保证用户体验,除在硬件中融入AI技术外,还在健身内容及服务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以FITURE为例,除用高规格打造硬件终端并自主研发具备AI功能的智能运动追踪系统之外,他们还打造了一个影视制作规格的内容工厂。通过囊括一套教练、拍摄及后期、音乐、开发和AI的数字化“交互内容创作管理系统”,FITURE可实现全年5000节健身课程内容更新的产能,覆盖力量、塑形、瑜伽、普拉提、有氧舞、体态纠正等13大类课程,结合专属健康顾问能满足全年龄段家庭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FITURE这类智能健身镜,有行业专家分析称,围绕智能终端的“硬件+软件+内容+服务”模式能达到线下传统健身房80%以上的效果,加之其具备便利、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有望成为居家场景下的主流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健身镜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够凭借科技赋能来拉低健身的门槛,令低线城市用户能够享受同样标准的健身服务。这无疑对完成剩下2.5亿人口的运动普及有着极大的意义,也是智能健身镜完成自我证明的必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