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火星》:向最可爱的航天人致敬
2020年,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回答是——航天人!
因为他们与中国军人秉承着同样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勇于奉献、敢于担当。
在中国60多年的航天发展历程中,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砥砺奋进,他们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2020年,中国航天人克服疫情、技术等各种困难,再次取得重大突破。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一飞冲天,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中国从此迈入了深空探测时代。
如今,十集科学短纪录片《Hi,火星》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热播,它每集5分钟,以倒计时的独特方式,生动及时地记录了这些“最可爱的人”的工作与生活,揭秘“天问一号” 太空之旅的幕后故事。
与探月计划相比,探索火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些“最可爱的人”需要付出更多。前往火星的窗口期每26个月才有一次,一旦错过,就要等到2022年。为了不受疫情影响,确保按时发射,这些航天人从一月份开始就没有回过家。而从以往历史来看,火星探测的成功率只有50%,中国航天人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关很多很多。此前从未有过环绕、着陆两项任务同时进行,中国航天人却想一次实现。地球到火星的延时为23分钟,稍有不慎,探测器就会失联。探测器到达火星近地点时,只有大约1000秒的制动时间,如果制动失败不能被火星捕获,就会变成“飞越火星”。种种困难让这些“最可爱的人”丝毫不敢马虎,他们一遍遍地测试,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地解决。仅做一个阶段的测试,就有2000多个数据,发射场系统技术控制分系统负责人廖国瑞把它形象地称为高考前的“模拟考”。
从检测、载荷转运到火箭垂直转运,再到发射。我们看到,不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发射场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虽然压力巨大,但这些“最可爱的人”都是乐呵呵的,体现出了乐观、坚韧的品质。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而伴随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成功升空,“最可爱的人”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再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谢航天人,让我们目睹了太空征程的无尽壮美、航天之路的无比广阔,以及强国之梦的无限接近。航天精神与我们的军魂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