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日林:荀子《议兵》论
荀子《议兵》,那么有一个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那就是荀彧。众所周知东汉至三国时期著名的大儒荀彧,就是荀子的后代。荀令留香,佩兰而携风。不似贾诩明哲观局,郭嘉鬼才灼灼。荀彧作为世家子弟之典型其必然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继承者,荀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延承了荀子的流风,不仅于《议兵》中重锁战略目光,且二次重构了极具儒家精义的个体战争观,以民心之向背为其主导。
荀彧继承《议兵》之中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其中囊括了强兵、强军、强国等,并且以一种固本而削弱敌国的格范来对国家进行二次实力的提升。故而于官渡之战,荀彧不断抚恤流民,亦会不断的管理、调整国家之盐业,故而国家的人民都一心归附,直接造成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大幅增长。这种行为可以说直接体现出了荀子《议兵》之中“强本弱敌”的思想精髓。
众所周知,荀子《议兵》篇中最为经典、且能够直接体现荀子儒家思想的一句话就是“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在乎附民。”此处我就不将全段附上了,具体参见荀子《议兵》。这与战国时期传统“兵家”——“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可谓殊途而且相悖。从此处我们就可以直接窥见荀子的儒家思想精益。一般来说,儒家学派的孔子与孟子,这两个人在其思想之中都是相当反对“军旅观念”,孔、孟二人其实是一味地倡导仁义,而规避了战争。但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是,探讨一个文学亦或是哲学问题,我们必须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去深层讨论。在当时群雄四起,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战争不谈就可以避免的吗?“儒道”自唐宋之后开始合流,因为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儒家亦与道家有着相当矛盾的不同点。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荀子的思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够契合战国的时代背景,并且在儒家之中对“军事”有所研究的,也只有荀子。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一浅显的表面因子就说“荀子归属于法家”。并且,他所撰写的《议兵》篇更加具有一种“入世”的意味,他不是单纯维度的进行仁义伦理的教化,而是真正的将一种“民本思想”、“仁义思想”插入了最为残忍、无情的战争之中,让当局者可以更好的将“人民”与“战争”结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儒家思想的精髓与根脉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根脉就是“民本位”思想,其中包含了一种“天地人和”之道,儒家必然是入世的一个思想流派,故而儒家思想是不能去规避战争的。我可以不夸张的说荀子《议兵》之中所体现的这种思想,这才是儒家真正所倡导的“仁”与“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