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三分法”,破解平台经济的“成长烦恼”
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络主播、自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传统行业流向互联网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如何保障新型台下就业人群的就业环境和劳动利益,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日,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肯定平台经济发展基础上,正式引入了“劳动三分法”这一概念,意味着我国增加了第三种劳动形态,即“劳动关系-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民事关系”,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这一新业态用工制度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和规范了保障措施。
“劳动三分法”创造性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权益
在日前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司长庞锦对平台经济推动灵活就业的作用,进行了高度评价,“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用工方式灵活多元,只有统筹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在《意见》中,明确将新就业形态分为三种类型:1.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2.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以下简称“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3.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
那么什么是“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 其实将其代入当下依托平台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就不难理解。首先,外卖、网约车平台企业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了劳动管理,使得其有获得保障的需求。但另一方面,这些灵活就业人员因其工作弹性大、自主选择性强,严格意义上又不能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标准,所以被规定为“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
在三种类型中,第1、3种分别对应了国家现行法律框架中的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也分别是由劳动法和民法典来认定和调整,也被外界称之为“劳动二分法”。而“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则是首次出现在了我国规范性文件体系中,等于将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单独归为一类保障对象,填补了“劳动二分法”遗留的制度空白,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法律框架正在由“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过渡和转型。
“劳动三分法”在新就业环境下有何优势?
传统的“劳动二分法”已难以解释互联网时代大量出现的灵活就业形态以及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很显然,要解决灵活就业者的劳动保障问题,根源还在于劳动关系的认定。平台用工在灵活性与稳定性两个方面的综合特征既难以符合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也难以符合民事关系的独立性。
“劳动三分法”的出现,将原本无法为劳动法体系所涵盖的劳动者全面的纳入了劳动法律保障范围,并赋予其相应的劳动权益与保障,这就为解决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指导思路,也能够有效填补灵活就业在之前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方式空白。
与此同时,“劳动三分法”也将进一步规范各地方及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规章制度,确保灵活就业群体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能拥有更为完善配套的制度措施,我们也相信,平台经济将会在国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劳动三分法”为灵活就业人员戴上护身符
近年来,随着网约车、外卖、快递物流等新业态的飞速发展,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灵活就业劳动者数量不断攀升。而且,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云客服等熟练性劳动岗位为社会重点群体的就业创造了广阔空间,为社会保就业、稳就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被外界称之为“城市的器官”。因此,“劳动三分法”的出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应该是种发展必然。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在2020年8月就曾表示,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人左右。然而,相对于日益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各平台企业、关联企业与劳动者的协商机制以及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奖惩办法等行业规范,目前都还未完善,灵活就业形态长期以来也难以被社会保障体系完所覆盖,这也让这一群体的劳动风险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适时提出了“劳动三分法”这一创新性举措,对于这一当下社会无法再忽视的庞大群体来说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数字时代下,劳动方式的变化催生了新就业形态,“劳动三分法”的提出和确立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制度的完善,法律框架从“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的转型也需要漫长的理论适配实务的过程,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携手,不断探索和完善,共同保护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