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用超融合迈出智慧校园第一步
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就是著名的“乔布斯之问”。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衍博士在可信云大会上也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互,技术只是辅助手段;高校虽然是新技术的发祥地,但受限于政策、资源、成本、驱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往往又是最晚运用新技术的地方。
图片来源:可信云会议资料
被提前消费的“智慧校园”
赵衍认为,从数据到智慧有三个层面:最初级的是数据,即对事物的原始记录;数据经过加工后是信息,信息才能对人们产生价值,可以辅助人们的决策;对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创新产生智慧。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的IT建设还处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真正可以做到模拟人的智慧进行自动、自主决策的应用还相当之少。所以,我认为‘智慧校园’这个概念是被过度、过早的消费了。”
赵衍在演讲中分析了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五个现实问题:
第一,智慧校园发展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范式。随着数字化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近十年间,高校信息化部门不只要建网络,还要建应用系统,并进行流程再造,这些职责逐渐超越了网络技术工程师的职能范畴。
第二,高校信息办的能力象限与智慧校园所需能力重合度偏低。很多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工程师可能只会做网络、虚拟化平台、数据中心的管理等,并不具备沟通、协调或者管理层面BPI的能力,更别提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这样的开发能力了。
第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驱动和有力的行政推动。高校是培养一流核心人才的学府,高校校园文化比较自由、开放,对信息化并没有非常强烈的短期目标和有力抓手,所以,很难推动高校各个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流程改造。
第四,缺乏具体的落地场景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开发团队。高校的业务很复杂,需要开发团队深入高校的业务中去,才能开发出贴合实际需求的应用,但是目前的IT服务商能够深入到业务中的比较少,高校自身的研发实力又不足,以至于造成很多应用在高校落地时“水土不服”。
第五,缺乏人财物政策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和高层应有的关注。不少高校对信息化工作是“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在高校战略规划中,信息化排在前列;但在具体工作落实的时候,信息化工作往往又被往后排。
赵衍表示,虽然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T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快速渗透,教育行业也将会受IT技术的影响,逐渐产生巨大的变革。
超融合是智慧校园的关键基础设施
在具体谈到智慧校园的建设时,赵衍也分享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经验。对比传统的数据中心三层架构(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存储),赵衍认为超融合架构不存在Networking的瓶颈问题,可以支持无限灵活的扩展,结构简单、总成本低,而且只需要很少的机柜空间,通过一个系统或界面就能管理所有资源,实现业务快速上线。而且国内超融合产业已经相对成熟,深信服、H3C、华云等服务商均推出了超融合产品和解决方案,各高校可以根据建设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商。
图片来源:可信云会议资料
赵衍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8年开始用超融合架构逐步替代传统IDC的三层架构,目前运行着500+虚拟机,主要支持生产、管理、决策三个层面的智慧应用。其中,生产环节主要是指智慧教学,可以实现教师备课无纸化,学生可在eLearning等三个平台上进行课前预习,以及无感知到课率统计、智慧教室、线上考试防作弊、在线教学、作业提交与自动批改等。
在智慧管理与智慧决策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在2019年底就建成了数据中台,不到两年的时间收集了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300多亿条,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建模,实现了大学生多模态画像、学业预警、学分预警、不在校预警、消费预警、疫情期间校区人员管控等十余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除此之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还在探索更多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智慧应用。赵衍将这一切归功于超融合架构在底层基础设施上提供的支持:“超融合在技术层面,可以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让IT资源可以随需配置、灵活扩展、弹性伸缩,在管理层面,可以降低IT资源的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战略层面,为实现真正的“智慧”校园提供了稳定可靠、高性价比的关键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